師說 練習題

甲‧單一選擇題

1‧「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意謂(A)人不該只知為其子擇 師,而不願為自身擇師(B)既已為愛子擇師,就不必再在乎自身是否從師(C)人應該 為自身擇師,不必為其子擇師(D)向孩子的老師求教,並不可恥(E)陪孩子共同師學 習,才能使孩子學業精進。

2‧「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 從而師之。」意謂(A)生前死後,我都尊之為師(B)不論輩分年齡,只要懂得比我多 ,就是我的老師(C)是我的前輩,我尊他為師;是我的後輩,他稱我為師(D)不管年 齡大小,我都願拜他為師。

3‧「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句讀」 四句,意謂(A)時人遇到疑惑,或從師而問,或不從師而問(B)句讀之不知,或者從 師而問;惑之解,或者不從師而問(C)句讀之不知,或從師而問;惑之不解,則不從師 而問(D)句讀之不知,則從師而問;惑之不解,則不從師而問。

4‧「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是因為(A)青出於藍,冰寒於水(B)聞道 有先後,術業有專攻(C)道之所存,師之所存(D)小學而大遺。

5‧「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句中「官盛則近諛」意謂(A)官大氣盛,則眾人趨勢  奉承(B)所師之人官高位顯,則有諂媚之嫌(C)所師之人多為官宦之家,則有奉承之 嫌(D)做官排場盛大,難免受譏諷。

6‧師說:「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肯向郯子之徒請教,其主要原因是(A)年 相若也,道相似也(B)不拘於時(C)術業有專攻(D)師不必賢於弟子。

7‧「聖人無常師」意謂(A)聖人不會常想做他人的老師(B)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C) 聖人沒有才學平庸的老師(D)聖人不須時常請求老師指導。

8‧「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意謂(A)小學而大遺(B)尊師而不重 道(C)求學而不致用(D)疑惑而不從師。

9‧「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意謂(A)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B)青出於 藍,而勝於藍(C)後生可畏,來者難誣(D)天資秉賦,各自不同。

10‧「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意謂(A)三人行必有我師(B)學習早晚有別,研究  各自不同(C)先學習者不一定先有心得(D)聽聞道理便能專門研究。

11‧「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意謂(A)以地位高低做為從師的對象(B)以官位大  小確定學習的科目(C)不懂尊師重道,當官之後必會諂媚長上(D)視老師官位大小而  羞愧或諂媚。

1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意謂(A)老師肩負的責任與應教導的內容(B) 老師傳授學業的條件(C)老師解決疑惑必備的素養(D)老師與學生教學溝通的情形。

1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意謂(A)天資不  同,人人均須向師求習(B)生而知之者雖然無惑,仍須向老師學習(C)人均有惑,為了解惑必須向老師學習(D)人生下來個性不同,必須老師嚴厲的教導。

14‧「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為何種修辭法(A)層遞(B)夸飾 (C)映襯(D)錯綜。

15‧「句讀之不知,惑之解,或師焉,或不焉」順敘可以寫成(A)句讀之不知,或不焉; 惑之不解,或師焉(B)惑之不解,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或不焉(C)句讀之不知,惑 之不解,或不焉,或師焉(D)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16‧「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句中的「小學而大遺」意謂(A)學習義理,遺漏注  疏(B)學習小事,忘了大事(C)學習修己立身之道,忘了治國平天下之理(D)學習  句讀,遺漏了道業解惑。

17‧「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意謂(A)三人同行,一定有可以做為我的老師的(B)三  人同行,我的老師必然跟著前去(C)三人行走,則必謹存師訓以免違規(D)三人並行, 須讓老師先走。

18‧「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意謂(A)國君看不起各種工匠(B)各種工  匠未有平等的地位(C)有德性的人不會看不起工匠(D)士大夫看不起各種工匠。

19‧「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意謂(A)做老師的道理,並不在乎年紀  的大小(B)老師傳授的道業,不管老少均應學習(C)老師年長學生,學生怎能不予尊  重(D)所要學習的道術,難道還要知道他的年齒比我大或比我小嗎?

20‧「抗顏為師」意謂(A)端正容貌,做為老師(B)極力爭辯,當仁不讓於師(C)疾言厲色指責老師(D)積極地為老師辯駁。

21‧「匹夫而為百世師」意謂(A)以一個平民卻做為百代後人的老師(B)平民必須向  百代之前的聖賢學習(C)須向老師學習,才能傳之久遠(D)所作所為,就是想為子孫  留下美好的典範。

乙‧多重選擇題

1‧「先生嫉惡如仇,□□與奸佞小人同列。」缺空的詞語可以是(A)不恥(B)不齒  (C)不止(D)不啻(E)不辭。

2‧「讀書求廣博,但仍要□□□□,才會真有進益。」缺空的成語可以(A)不恥相師 (B)慎思明辨(C)觸類旁通(D)虛懷若谷(E)心領神會。

3‧「先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生豐功偉業,真是□□□□。」缺空的成語可以是(A) 世所同欽(B)並世無雙(C)不拘於時(D)罄竹難書(E)甚囂塵上。

4‧「諂事權貴,夤緣以進,乃是小人行徑,為士君子所□□。」缺空的詞語可以是(A) 不佞(B)不恥(C)不肖(D)不屑(E)不齒。

5‧古文(A)對今文而言,在經學上為古文經(B)對籀文而言,為孔子壁中書(C)對 楷書而言,為秦小篆(D)對八代之文而言,為韓愈所倡載道之散文(E)對語體文而言, 為文言文。

6‧課文、作者與文體(A)韓愈為闡明從師問學及尊師重道之理而撰師說,故為論說文 (B)司馬光認為廉恥事關國運,因撰廉恥,故為論說文(C)袁枚為哀悼亡妹而撰祭妹文,故為抒情文(D)方苞為闡揚史傳失載之左光斗行誼而撰左忠毅公軼事,故為記敘文。

7‧韓愈師說(A)本文主旨在闡明從師問學之道與尊師重道之理(B)其寫作動機在糾正 唐世士大夫恥於相師之弊(C)唐世士大夫確有恥於相師之弊,白居易答韋中立書亦曾言 及(D)韓愈在本文中認為:道之所存,即師之所在(E)又認為:同時考慮以位尊年高 者為師,有助於己身前途。

8‧韓愈「師說」云:「聖人無常師」。下列諸人中,何人非孔子之師?(A)郯子(B) 伯夷(C)叔齊(D)師襄(E)萇弘。

9‧下列五句並有「焉」字,選出「焉」字意義相同之文句(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師焉,或不焉」之「焉」(B)「率妻子吧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之「焉」(C) 「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之「焉」(D)「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之「焉」(E)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之「焉」。

10‧「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之「其」字,其正確解釋應為(A)「生乎吾前,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之「其」(B)「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 吾乎」之「其」(C)「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之「其」(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歟。」「其可怪也歟」之「其」字(E)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11‧下列成語,何者可用來形容「本末倒置」(A)橫三豎四(B)捨本逐末(C)大醇  小疵(D)小學大遺(E)買櫝還珠。

12‧下列成語,何者可用來比喻「刻苦為學」(A)懸錐刺股(B)焚膏繼晷(C)汗牛  充棟(D)泄泄沓沓(E)立地書櫥。

13‧下列那一組詞義相反(A)「不拘於時」與「隨俗方圓」(B)「斡旋天地」與「旋乾 轉坤」(C)「移樽就教」與「不恥不問」(D)「格格不入」與「水乳交融」(E) 「患得患失」與「處之泰然」。

14‧下列那一組是同義詞(A)「不齒」與「不恥」(B)「抗顏」與「正容」(C)「不恤」 與「不惜」(D)「自許」與「自期」(E)「出人」與「兼人」。

15‧時代、作者(A)司馬遷、班固合稱班馬,為西漢兩大史學家(B)崔顥、柳宗元、  白居易、魏徵、岑參,都是唐人(C)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南宋的詞人(D)馬致遠、關漢卿、鄭光祖、白樸號稱元曲四大家(E)劉鶚、吳敬梓、曹雪芹都是清代的小說家。

16‧古文運動(A)乃唐朝韓愈所提倡(B)主張以文涵蘊教化(C)柳宗元亦為此一運 動之主要人物(D)至宋歐陽修力崇韓文(E)曾鞏、李翱、王安石及三蘇繼起,乃有唐宋八大家之稱。

17‧韓愈(A)唐憲宗元和十四年,以諫迎佛骨,被貶為兗州刺史(B)北宋哲宗時,追 封為昌黎伯(C)世稱韓昌黎(D)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E)蘇軾稱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18‧韓愈、柳宗元(A)韓諫迎佛骨被貶,柳坐王叔文黨被謫(B)韓倡古文運動,柳倡   新樂府運動(C)韓詩喜用怪僻之字,柳文雄深雅健(D)韓文載有教化,柳氏記遊情景  交融(E)韓氏嘗譽柳文似司馬子長。

19‧柳宗元(A)字子厚,世稱柳柳州(B)命官邵州刺史、永州司馬、柳州刺史(C) 曾坐王叔文之黨(D)為文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E)描景文字頗受史記影響。

20‧韓愈、歐陽修(A)韓字退之,歐字六一(B)韓由嫂氏撫養,歐由母氏撫養(C)韓倡古文運動,歐尚華麗無實之文(D)韓氏撰有隋史,歐氏撰有新五代史(E)韓氏早歲刻苦為學,通六經百家之書;歐氏早年得愈遺稿,遂倡為古文。

21‧春秋三傳(A)公羊、穀梁兩傳記事時間相同(B)左傳善於禮,公羊善於讖,穀梁善於經(C)公羊、穀梁多史事,少義例;左傳多義例,少史事(D)左傳古文經,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

22‧韓愈與蘇軾(A)韓為唐朝河南河陽人,蘇為宋眉州眉山人(B)二人皆詩文並擅,文則皆長於議論(C)韓卒諡文忠,蘇卒諡文正(D)蘇嘗稱韓為「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E)後人嘗謂﹁韓文如海,蘇文如潮﹂。

23‧駢文(A)始於漢代(B)盛於六朝(C)主張蘊含教化(D)追求形式的美(E)又稱四六之文。

24‧韓愈與古文運動(A)以復古為革命(B)以群經子史為文學典範(C)文章必須蘊含教化(D)韓愈古文運動至歐陽修續倡方才成功(E)古文係指先秦兩漢之文。

25‧散文、駢文(A)散文盛於唐宋,駢文盛於六朝(B)韓愈主張古文運動,庾信主張駢文運動(C)散文重在樸實無華,駢文貴能對偶工整(D)兩者均屬無韻之文(E)散 文又稱古文,駢文又稱四六文。

26‧國學常識(A)春秋起於魯隱公,迄於魯哀公,為編年體之祖(B)孔子曾攝行相事  誅少正卯,魯國因此大治(C)韓愈倡古文運動,力主以群經子史為文學之典範(D)散文特色為樸實華,蘊含教化(E)駢文又稱四六之文,要求對偶工整、音韻鏗鏘。

27‧句法與修辭(A)師說就其內容而言,可以視為陳述著作旨趣之序(B)「師者,所  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為插敘,解釋師字之定義(C)「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句語序恰好相反,是為回文修辭(D)「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句為穿插錯綜句型,一、三句可以相接,二、四句可以相連(E)師說一文,係作者  慨歎李蟠不從師問學而為文勸之作。

28‧(甲)「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乙)「故西作幽而演易,周 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丙)「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 賊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丁)「朱鮪涉血於友于,張繡剚 刃於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以上四句之句型(A)甲乙丙同(B)乙丙 丁同(C)甲乙丁同(D)全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39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