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弓選 練習題

甲‧單一選擇題

1‧「子夏既除喪而見,予之琴,和之而不和,彈之而不成聲。」意謂(A)哀戚在心,心 無所之(B)久未彈奏,備覺生疏(C)琴弦已壞,尚未修復(D)心意未誠,難以成調 。

2‧「和之而不和,彈之而不成聲。」意謂(A)學識不足(B)技巧不精(C)心有旁騖  (D)哀未忘也。

3‧「先王制禮,而弗敢過也。」意謂(A)循規蹈矩,以免忝於所生(B)禮有定制,不 敢哀而逾期除喪(C)禮之儀式,不能自做增減(D)禮含聖王之意,不敢言過其實。

4‧「先王制禮,不敢不至焉。」意謂(A)勉力循禮,不敢稍有鬆懈(B)謹守禮節,務 必勉人實行(C)禮有其制,未敢提前除喪(D)禮儀規範人之言行,人人均能做到。

5‧子夏「和之而不和,彈之而不成聲」、子張「和之而和,彈之而成聲」,兩人於禮如何  (A)子夏越禮而子張守禮(B)兩人皆合禮制(C)子張越禮而子夏合禮(D)兩人均 能循禮以修己安人。

6‧子夏「先王制禮,而弗敢過也」、子張「先王制禮,不敢不至焉」意謂(A)兩人均能 奉公守法(B)兩人均能謹守孔子之道(C)兩人均能以禮教其子弟(D)兩人均能知曉 禮有定制之理。

7‧「吾雖生無益於人,吾可以死害於人乎哉!」意謂(A)生未淑世,死不害人(B)生 未有益於人,死則可能害人(C)人死留名,豹死留皮(D)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

8‧「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葬我焉。」意謂(A)死則葬於祖先之塋地(B)死則葬於卿大 夫之塋地(C)死則葬於城郊(D)死則葬於貧瘠之地。

9‧「使之雖病也,任之雖重也。」意謂(A)士兵疲憊,作戰艱困(B)工作繁重,任務 難以達成(C)徭役繁多,橫徵重斂(D)使者生病,有負職責。

10‧「全要領,以從先大夫於九京也。」意謂(A)死而無稱於世,有辱於門楣(B)苟且偷生,有辱祖先(C)全生避害,不辱其先(D)抱定死志,為國效命。

11‧「魯人欲勿觴重汪踦。」意謂(A)與公叔禺人相交友善(B)卿大夫之子嗣(C)能執干戈以衛社稷(D)被俘不屈而死。

12‧「能執干戈以衛社稷,雖欲勿觴也,不亦可乎!」意謂(A)為國殉難,葬以成人之禮奮勇作戰,當予以褎揚(C)保國衛民,足為魯人之典範(D)視死如歸,足以激勵士氣 。

13‧「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意謂(A)房屋高大,雕飾華麗(B)生活豪侈,不知節制(C)官高位顯,屋宇高大(D)房舍整潔,一塵不染。

14‧「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意謂(A)世代為官,子孫賢肖(B)諷其戒慎, 居安思危(C)暗示國仇家難,理應團結一致(D)諷其禮賢下士,廣納人民意見。

15‧「武也得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於九京也。」意謂趙武(A)捨身為國,不恤個人生死(B)敦親睦鄰,不做違法之事(C)有所為,亦有所不 為(D)謹慎將事,遠離刑戮。

乙‧多重選擇題

1‧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使之「雖」病也,則、就(B)子夏既除「喪」而見,喪 服(C)子之病「革」矣,病情危急(D)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葬我焉,土也(E) 美哉「輪」焉,眾多。

2‧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善頌善禱」;頌,讚美;禱,祈求(B)「歌於斯,哭 於斯」;歌,祭祀作樂;哭,死喪哭泣(C)與其鄰「重」汪踦往,近也(D)子夏既除 喪而「見」,覲見(E)美哉「奐」焉,高大。

3‧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全要領」;全,保全;領,頸子(B)「使之雖病也」 ;使,賦稅;病,疲病(C)「任之雖重也」;任,徭役;雖,惟也(D)「遇負杖入保 者息」;杖,兵杖;保,堡也(E)晉大夫「發」焉,發起而備禮祝賀。

4‧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君子」謂之善頌善禱,在位者(B)「君子」不能為謀 也,有德者之稱(C)除喪,喪期已過而除去喪服(D)要領,意指生命(E)干戈,兵 器。

5‧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病革,病情危急(B)寢疾,臥病在床(C)九原,晉國卿大 夫之墓(D)成室,秩序井然(E)不食,不事耕種者。

6‧下列成語解釋,何者為正確(A)全其要領:意謂得其善終(B)不食之地:無人耕種 的土地(C)使病任重:徭役繁多,橫徵重斂(D)歌哭於斯:在此祭祀作樂、死葬哭泣 (E)美輪美奐:房屋高大,地位顯赫。

7‧下列成語解釋,何者為正確(A)過猶不及:過分比不上不及者(B)負杖入保:扛著 兵杖進入城堡(C)和之而和:調整琴柱就能使五音和諧(D)彈而成聲:彈奏琴弦就能 成為聲調(E)除喪而見:除去喪服,才能看得清楚。

8‧下列何句意指「禮有定制」,不得隨意更改(A)先王制禮,而弗敢過也(B)先王制 禮,不敢不至焉(C)生有益於人,死不害於人(D)能執干戈以衛社稷(E)全要領, 以從先大夫於九京也。

9‧檀弓選(A)「和之而不和,彈之而不成聲」意謂「哀未忘也」(B)「我死,則擇不 毛之地葬我焉」意謂「死不害於人」(C)「使之雖病也,任之雖重也」意謂「士弗能死 也」(D)「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意指張老諷其戒慎,可謂善頌(E)「魯人 欲勿觴重汪踦」意指「能執干戈以衛社稷」。

10‧下列「」中之字義,何者兩兩相同(A)予「之」琴,和之而不和;使「之」雖病也, 任之雖重也(B)使之「雖」病也;吾「雖」生無益於人,吾可以死害於人乎哉(C)子 夏「既」除喪而見,予之琴;不可,我則「既」言之矣(D)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葬我「 焉」;與其鄰重汪踦往,皆死「焉」(E)「執」干戈以衛社稷;背筐,「手」長鑱,為 除不潔者。

11‧下列「」之字何句屬於助詞(A)子夏既除喪「而」見(B)與其鄰重汪踦往,皆死「焉」(C)「和」之而不和,彈之而不成聲(D)子之病「革」矣(E)成子高「寢」 疾。

12‧禮記(A)十三經之一,為儒家之重要典籍(B)由戴德編訂成書,故又名大戴記(C)其內容多記禮樂器物、生活儀節等(D)禮運大同章是我國最高之政治理想(E)三民 主義的理想社會,就是以大同思想為藍本。

13‧禮記(A)乃荀子及其弟子後學所記(B)西漢博士戴聖編訂成書,故亦名小戴記(C) ‧與詩、書、樂、春秋合稱五經(D)專記日常生活儀節(E)有鄭玄注。

14‧禮記(A)西漢戴聖所撰,為十三經之一(B)在漢代認為是附於儀禮的記(C)唐孔穎達作五經正義,禮取小戴記(D)其內容包括禮樂器物、生活儀節、政治制度等,大學 、中庸原皆為禮記的一篇(E)今十三經注疏中,為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

15‧禮記(A)孔門後學所記有關禮的單篇文章(B)西漢中期戴聖選錄八十五篇,成小戴禮記一書(C)戴德選錄四十九篇,成大戴禮記一書(D)東漢末年,小戴記盛行,大戴 禮記漸無人研習(E)兩書均被列入十三經之中。

16‧禮記(A)西漢戴聖編,凡四十九篇(B)戴聖字次君,以博士講學於石渠閣,官至九江太守(C)十三經注疏中之禮記,為唐孔穎達注,漢鄭玄疏(D)後代所說的禮記,係 指小戴記(E)戴德為戴聖之姪,兩人於西漢中期均編有禮記之書。

17‧檀弓選(A)檀弓為春秋魯人之名,以其擅長於禮,故以其名作為篇名(B)子夏既除戰國張老善頌 喪而見一則,敘禮有定法,不得逾越(C)戰于郎一則,敘禮有彈性,只要吻合禮之精神 善禱趙武虛心接受 即可(D)晉獻文子成室一則,敘張老之善禱與趙武之善頌(E)成子高寢疾一則,以葬 「不食之地」,具體表現「死不害於人」。

18‧作者與編者(A)東漢戴聖編小戴禮記一書(B)清方苞著有望溪文集(C)明末清初顧炎武著有日知錄一書(D)南北朝顏之推著有顏氏家訓(E)盛唐韓愈著有昌黎先生集 一書。

19‧大戴禮記、小戴禮記(A)大戴指戴聖,小戴指戴德,二人為叔侄關係(B)大戴記選錄八十五篇,小戴記則有四十九篇(C)大戴禮記各篇蓋為秦漢間儒者所作,小戴禮記則 為孔門後學所記(D)大戴禮記曾經戴震、盧文弨等相繼校訂,小戴禮記則經鄭玄作注  (E)今本十三經注疏及孔穎達五經正義中之禮記,皆採小戴禮記。

20‧檀弓選(A)子夏因禮至而除喪,子張因禮未至因不敢除喪,均指「禮有彈性」之義  子夏哀未盡能自節 (B)汪踦能執干戈以衛社稷,葬以成人之禮,意指「禮有定法」(C)張老善頌,意指教自裁而抑子張哀已 其戒謹懼,以免遭人嫉害(D)趙武善禱,心存兢業自持之念(E)成子高囑葬不食之地 盡而自勉企而及之 ,意指。「死不害於人」。

21‧章法與修辭(A)「君子不能為謀也,士弗能死也」與「不可。我則既言之矣」兩節, 跳脫修辭(B)「公閱畢,即解貂覆生」句中之「貂」字,屬於譬喻修辭(C)「松柏後 凋於歲寒」屬於誇飾修辭(D)「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屬於回文修辭(E) 「從生硬的現實生活上挫斷足脛再站起來,從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來賺取自己的衣食 」句,屬於排比修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39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