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蓼莪 練習題

甲‧單一選擇題

1‧「民莫不穀,我獨何害。」意謂(A)人民莫不能善養父母,惟我遭此禍害(B)人民皆不善良,致使我遭此禍害(C)人民無不善良,惟我未能稱是(D)我獨善何用,父母已不待。  A

2‧「民莫不穀,我獨何害!」「我獨何害」意謂(A)我獨何為遭此害也(B)我獨不見害處何在(C)我何故要害他一個(D)我為何要害人害己(E)我看不出此事對我有何損害。  A

3‧「缾之罄矣,維罍之恥。」意謂(A)兄弟姊妹相依為命(B)父母子女相依為命(C)朋友有困難不幫助是自己的恥辱(D)父母不得其所,是子女之恥。  D

4‧「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意謂(A)南山高大,被暴風疾吹著(B)風景壯麗,興發壯志(C)感大自然之偉大,而自傷藐小(D)觸景傷情,興起不能終養之怨。  D

5‧「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在作法上屬於(A)頌(B)風(C)賦(D)比(E)興。  C

6‧「出則銜恤,入則靡至」謂孝子(A)居官則面有戚容,服喪則哀傷盡禮(B)傷痛逾恆,無所依止(C)行遠則服喪盡哀,在鄉則深居簡出(D)悲戚哀哭,從事殯殮。  B

7‧稱人喪母可用(A)詩廢蓼莪(B)失怙之痛(C)西河之痛(D)失恃之痛。  D

8‧「母兮鞠我」中「鞠」字之義為(A)生長(B)養育(C)教育(D)尊重。  B

9‧「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乃言(A)父母不得善養,是為人子之恥(B)感歎父母望己成材,而事與願違,有負父母養育之恩(C)嗟歎父母勞瘁而亡,孝子有生不如死之感(D)孝子慨歎父母篲前未能以美食奉養。  B

10‧「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乃言(A)父母俱亡,則行事有恃無恐,不必顧慮(B)豈能終身仰賴父母,應及早獨立(C)孝子失怙恃,不知何以治喪(D)孝子失怙恃,而無依之痛。  D

11‧「民莫不穀我獨不卒。」「不卒」是(A)不得善終(B)悲傷無窮(C)不善(D)不得終養父母。  D

12‧「民莫不穀,我獨不卒。」意指(A)孝子感歎父母際遇不佳(B)孝子懷思父母之恩(D)孝子感慨無法終養父母。  D

13‧「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出入腹我」,連用九「我」字,其意為(A)詩經慣用之筆法(B)陽數窮於九,藉以表孤子之命運(C)累述父母養育之勞苦,以表親恩偉大無極(D)言有盡而意無窮(E)強化孝子感恩之情狀。  C

14‧「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鮮民」乃指(A)少數之人(B)鮮恥之徒(C)甫出生之嬰兒(D)一般老百姓(E)父母見背者。  E

15‧「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是說父母(A)不顧我的再三抗議,一定要我出門前吃飽飯(B)對我再三顧視,進出隨時都懷抱著我(C)對我照顧周到,出門進門都不使我挨餓(D)對我反覆叮嚀,要我隨時謹記教訓。  B

16‧下列詩句之修辭法,何者正確?(A)「缾之罊矣,維罍之恥」用了對比法(B)「顧同塵與灰」用了層遞法(C)「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朵花開」用了譬喻法(D)「總為浮雲能散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用了類疊法。  C

17‧「父母愛子女之深,顧視反覆不能自已,其精神無時不貫注於子女之身」詩人以何表達之(A)育我(B)顧我(C)復我(D)腹我。  C

18‧「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在作法上屬於(A)頌(B)風(C)賦(D)比(E)興。  C

19‧「昊天罔極。」意謂(A)仁政廣被(B)親恩無窮(C)青天遼闊(D)法天行健。B

20‧「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意謂(A)形容山高風疾(B)因壯景而興發壯懷(C)感自然偉大而自傷渺小(D)觸景傷情,興起不能終養之怨。  D

21‧「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蓼蓼者莪」意謂(A)壯碩的美材(B)茂盛的花草(C)豐富的菜餚(D)繽紛的野菜。  A

22‧「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乃因其(A)作者受社會的歧視(B)個人生活不得解決(C)對其親不能盡奉養之責,而引以為愧(D)少數人苟且偷生,不如死去好些。C

乙‧多重選擇題

1‧蓼莪(A)詩中以「莪」為喻,感念父母之辛勞(B)南山飄風起興,哀嘆不能終養(C)「缾之罄矣,維罍之恥」,以「缾」喻子女、「罍」喻父母(D)「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莪」喻美材、「蒿」喻庸材(E)「出則銜恤,入則靡至」,是因為孤臣孽子之故。ABD

2‧蓼莪(A)以「不卒」二字為詩眼,通篇處處皆寓是感(B)「顧我復我」,謂父母反復顧視我,不厭其煩(C)「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鮮民」即忤逆不存之人(D)「出入腹我」,「腹我」謂翼護我(E)「民莫不穀,我獨不卒」,「不卒」謂不得善終。  AB

3‧蓼莪(A)篇中以「缾罍」為喻,自責庸碌,不得終養(B)「民莫不穀,我獨何害」,「害」指父母死於非命(C)「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指皇恩(D)「蓼蓼者莪」,「蓼蓼」喻美材(E)後世以「蓼莪」,作為對亡親思念之詞。  AE

4‧修辭與章法(A)論貴粟疏一文中多用「對比」之法寫成,強調重農抑商之重要(B)原毀一文,雖為散文,但亦有對偶之句(C)「春耕、夏耕、秋收、冬藏」為排比(D)「蓼莪」一詩全篇賦比興參差為用(E)「素湍綠潭,迴清倒影」是錯綜句。  ABCDE

5‧語氣(A)「民莫不穀,我獨何害」,是哀痛語氣(B)「然則郭氏功名,其與存者幾何」,是反詰語氣(C)「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是推測語氣(D)「君終不我從,必殺君!亡命走山澤耳,不能忍君苦也」,是憤怒的語氣(E)「諾!先生休矣」,是不悅的語氣。  ABCDE

6‧譬喻文字(A)「缾之罄矣,維罍之恥」,句中「缾」與「罍」,分別喻父母與子女(B)「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句中「接輿」與「五柳」,分別指王維與裴迪(C)「籠鳥檻猿俱未死,人間相見是何年」,句中「籠鳥」與「檻猿」,喻白居易與元稹(D)「牛驥同一皁,雞棲鳳凰食」,句中以「牛雞」與「驥鳳」,喻元帝與文天祥(E)「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句中以「參商」二星,喻衛八與李白。  AC

7‧蓼莪一詩中,作者以何物自比(A)莪(B)蔚(C)罍(D)缾。  BC

8‧經六義中,比興常多互用。下列諸文句中,無比喻之意者為何(A)飄風發發(B)鮮民之生(C)缾之罄矣(D)匪莪伊蒿。  AB

9‧下列引號中的詞語,何者是作者之自謂(A)「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B)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C)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D)胡亂借「洒家」歇一夜,明日便行(E)「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ABCD

10‧下列引號中的詞語,讀音兩兩相同的選項是(A)「蓼」蓼者莪;余為「僇」人(B)生我「劬」勞;「煦」之以恩(C)「缾」之罄矣;「屏」氣凝神(D)維「罍」之恥;銘「誄」尚實(E)拊我「畜」我,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  AE

11‧下列引號中的詞語,讀音兩兩相異的選項是(A)缾之「罄」矣;「沁」人心脾(B)無父何「怙」;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C)飄風「弗」弗;「佛」法(D)「昊」天罔極;悠悠乎與「灝」氣俱(E)生我勞「瘁」;王令隸人「捽」入。  ACE

12‧下列引號中的詞語,詞義兩兩相同的選項是(A)缾「之」罄矣,維罍「之」恥(B)無父何「怙」;及長,不省所「怙」(C)出則「銜」恤,入則靡至;「銜」哀致誠(D)「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當之者「鮮」不為厲(E)缾之「罄」矣;取之無禁,用之不「竭」。BCE

13‧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出則銜恤,入則靡至」之「靡」,義同於「鉅細靡遺」之「靡」(B)「拊我畜我」之「拊」、「拊愛子其民」之「拊」,皆通「撫」,其義相同(C)「民莫不穀,我獨不卒」之「卒」、「願先生卒教之」「卒」、「卒然臨之而不驚」之「卒」,其義皆異(D)「缾之罄矣,維罍之恥」之「維」、「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之「維」,其義相異(E)「母兮鞠我,拊我畜我」之「鞠」與「畜」,皆當「養」解。  ACDE

14‧下列引號中的詞語,何者與「匪莪伊蒿」之「伊」字義同(A)缾之罄矣,「維」罍之恥(B)欲報「之」德,昊天罔極(C)「時」則為水氣(D)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E)第二日亦「只」不動。  ADE

15‧下列引號中的詞語,何者是指酒杯(A)缾之罄矣,維「罍」之恥(B)舉匏「樽」以相屬(C)洗「盞」更酌(D)引「觴」滿酌,頹然就醉(E)一「尊」還酹江月。  BCDE

16‧下列引號中的詞語,何者當「憂」解(A)出則銜「恤」,入則靡至(B)以為無「虞」而不知畏(C)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D)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E)不「患」人之不己知。  ABCDE

17‧下列引號中的詞語,何者當「無」解(A)昊天「罔」極(B)出則銜恤,入則「靡」至(C)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D)「微」斯人,吾誰與歸(E)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ABCD

18‧下列引號中的「之」字,詞義兩兩相同的選項是(A)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B)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C)缾「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D)子欲子之王「之」善與;使「之」雖病也,任之雖重也(E)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無恥「之」恥,無恥矣。  ABC

19‧下列通同字的敘述,何者為正確(A)「缾之罄矣」之「缾」,同「瓶」(B)「無父何怙」之「怙」,通「祐」(C)「昊天罔極」之「昊」,與「悠悠乎與灝氣俱」之「灝」通(D)「拊我畜我」之「拊」,通「撫」(E)「出則銜恤」之「銜」,通「啣」。  ADE

20‧下列引號中的詞語,詞性兩兩相同的選項是(A)缾之「罄」矣;生我「劬」勞(B)匪莪「伊」蒿;「維」罍之恥(C)民莫不「穀」;我獨不「卒」(D)出入「腹」我;楚囚「纓」其冠(E)「長」我育我;將「崇」極天之峻。  ABDE

21‧單詞代換(A)匪莪「伊」蒿:是(B)「昊」天罔極:浩(C)我獨不「卒」:終(D)出入「腹」我:抱(E)缾之「罄」矣:破。  ACD

22‧下列成語解釋,何者為正確(A)詩廢蓼莪:喻哀親之喪亡(B)缾罄罍恥:喻忘恩負義(C)昊天罔極:謂仰首蒼天,哀痛何時可已(D)飄風發發:謂暴風呼呼而起(E)民莫不穀:謂人性無有不善。  AD

23‧下列成語解釋,何者為正確(A)父母劬勞:謂父母積勞成疾(B)窮獨之民:謂孤獨無依之人(C)顧復之恩:謂君恩也(D)拊畜長育:謂父母之鞠育(D)銜恤靡至:謂喪親之痛。  BDE

24‧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生我劬勞」之「劬勞」,義同於「生我勞瘁」之「勞瘁」(B)「昊天罔極」之「罔極」,義同於「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之「無疆」(C)「飄風弗弗」之「弗弗」、「施施而行」之「施施」,其義相反(D)「南山律律」之「律律」、「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之「巍巍」,皆「高大」貌(E)「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句中「何怙」與「何恃」,其義相同。  ABCDE

25‧下列引號中的詞語,當「百姓」解的選項是(A)「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B)得乎「丘民」而為天子(C)天生「蒸民」,有物有則(D)天子以「生人」付公理(E)棄「黔首」以資敵國。  BCDE

26‧下列引號中的詞語,何者與風聲有關(A)飄風「發發」(B)易水「蕭蕭」西風冷(C)楓葉荻花秋「瑟瑟」(D)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E)「泠泠」不絕。  BCD

27‧下列引號中的詞語,何者為同義複詞(A)哀哀父母,生我「劬勞」(B)正「經界」,籌軍防(C)近拇之指,皆為之痛,若「剟刺」狀(D)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E)致民「田獵」以講武。  ABCDE

28‧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匪莪伊蒿」之「伊」,助詞(B)「劬」勞,勞苦(C)「缾之罄矣」之「缾」,瓶也(D)「鮮民之生」之「鮮」,善也(E)「無父何怙」之「怙」,賴也。  BCE

29‧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畜我」之「畜」,養也(B)「顧」我,回顧(C)「腹我」之「腹」,想念(D)「民莫不穀」之「穀」,善也(E)「我獨不卒」之「卒」,傷也。ABD

30‧下列何者正確(A)尚為竦「桀」,通「傑」(B)非莪「伊」蒿,通「繫」(C)一「洒」之,通「灑」(D)「拊」我,通「撫」(E)「畜」積多,通「畜」。  ABDE

31‧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南山「律律」,疾貌(B)「飄風弗弗」,高大貌(C)「蓼蓼」,長大貌(D)「昊天」,天之泛稱(E)「飄風」,暴起之風。  CDE

32‧下列成語解釋,何者為正確(A)蓼蓼者莪:喻父母心中的美材(B)鮮民之生:窮獨之民活在世上(C)飄風發發:暴風呼呼而起(D)昊天罔極:如天無窮,不知何以為報(E)民莫不穀:人民沒有不悲傷的。  ABCD

33‧經、史、子(A)詩經各篇,初無標題,今所見之標題乃後人所加(B)左傳雖係編年體史書,然後世古文家亦頗得其沾溉(C)五代史有新舊二部,新五代史係宋祁與歐陽修共纂(D)戰國策一書,定名於西漢劉向,今所見者為北宋曾鞏校本(E)宋人朱熹,號柏廬,著有「治家格言」。  ABD

34‧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匪莪伊蒿」意謂不是美材,卻是庸材(B)「缾之罄矣,維罍之恥」意謂父母不得其所,乃子之責(C)「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意謂親恩浩大,及時事親(D)「我獨何害」意謂為何只有我遭此孤苦無依之害(E)「我獨不卒」意謂只有我未能依賴父母。  ABD

35‧選對者(A)「缾罄罍恥」喻父母不得其所,乃人子之責(B)「飄風弗弗」意謂父母親就如暴起的疾風,瞬間即離我而去(C)「我獨不卒」謂我獨不得終養父母,重自哀傷也(D)「出則銜恤」謂子女出門則父母牽掛(E)「鮮民不生,不如死之久矣」謂既不得奉養父母,則雖生不如死之久也。  ABCE

36‧選對者(A)「匪莪伊蔚」的「伊」字,義同「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伊」字(B)「入則靡至」的「靡」字義同於「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C)「欲報之德」的「之」字義同「之子于歸」的「之」字(D)「我獨何害」,「害」音(E)「不如死之久矣」,「久」舉里反,音。  BCD

37‧蓼莪(A)「缾之罄矣,維罍之恥」,「缾」喻子女,「罍」喻父母(B)「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鮮民」即指寡德之人(C)「蓼蓼者莪」,「蓼蓼」喻美材(D)「出則銜恤,入則靡至」是因兄弟俱喪(E)以南山飄風起興,哀嘆不能終養。  ACE

38‧下列何者為互文見義例(A)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及於己(B)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C)父兮生我,母兮鞠我(D)盛夏力作,窮冬暴露(E)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CDE

39‧下列五句並有「之」字,選出「之」字意義相同之文句(A)「之」子于歸,宜其家人(B)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C)倨傲鮮腆而深折「之」(D)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E)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AE

40‧下列五句並有「維」字,選出「維」字意義相同之文句(A)「缾之罄矣,維罍之恥」之「維」(B)「早夜思維,不勝痛心疾首」之「維」(C)「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之「維」(D)「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之「維」(E)「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之「維」。  AD

41‧詞語異同(A)「民莫不穀」與「矜寡孤獨」均指人民均能樂享天倫(B)「詩廢蓼莪」與「居喪泣血」均有喪親之意(C)「顧腹之恩」與「撫畜長育」均有養育劬勞、呵護備至之意(D)「昊天罔極」與「寸草春暉」均有深恩無以為報之意(E)「出則銜恤」與「入則靡至」均指悔恨未能事親。  BCD

42‧下列那一組是同義詞(A)「風木之思」與「笪魚之泣」(B)「按圖索驥」與「權宜變通」(C)「搥胸跌腳」與「如喪考妣」(D)「東支西吾」與「搪塞敷衍」(E)「良莠不齊」與「各有千秋」。  ACD

43‧「昊天罔極」義同於(A)風木之歎(B)草木含悲(C)象箸玉杯(D)寸草春暉(E)松鶴遐齡。  D

44‧下列成語,何者可用來比喻「難以圖報之恩情」(A)寸草春暉(B)金聲玉振(C)昊天罔極(D)山高海深(E)天覆地載。  ACDE

45‧下列成語,何者可用於「子女思念父母」(A)寒泉之思(B)詩廢蓼莪(C)笨魚之泣(D)西河之痛(E)雁行折翼。  ABC

46‧下列那一組詞義相反(A)「兩全其美」與「顧此失彼」(B)「肉袒牽羊」與「興師問罪」(C)「安居樂業」與「民不聊生」(D)「啞口無言」與「大放厥詞」(E)「當機立斷」與「舉棋不定」。  ABCDE

47‧就下列成語中選出正確無誤者(A)罍罄缾恥(B)昊天罔極(C)飄風發發(D)風木之思(E)形影相吊。  BCD

48‧就下列成語中選出正確無誤者(A)恩重如山(B)天載地覆(C)山高海深(D)寸草春輝(E)孤苦無告。  ACE

49‧就下列成語中選出正確無誤者(A)民生樂利(B)豐豫亨大(C)窮獨之民(D)踽踽孤獨(E)鰥寡孤獨。  ACDE

50‧詞語異同(A)「病革」與「殗碟」均指病危(B)「蓼蓼」與「闃然」均指強壯(C)「讜言」與「訛言」均指謠言(D)「烈烈」與「律律」均指高大(E)「發發」與「弗弗」均指疾貌。  DE

51‧下列那一組是同義詞(A)「隱約」與「困窮」(B)「屬文」與「作文」(C)「農功」與「農事」(D)「復卒」與「免役」(E)「蓼蓼」與「美材」。  ABCD

52‧下列那一組是同義詞(A)「勝國」與「荒朝」(B)「律律」與「烈烈」(C)「皜皜」與「熇熇」(D)「潤格」與「盤纏」(E)「扶疏」與「離離」。  ABE

53‧下列詞語,何者可用來形容「無窮」之意(A)昊天(B)蒼穹(C)罔極(D)無垠(E)一隅。  CD

54‧下列詞語,何者可用來形容「高大」之意(A)發發(B)烈烈(C)律律(D)弗弗(E)嵬嵬。  BCE

55‧下列那一組詞義相反(A)「裹足」與「奮進」(B)「跳梁」與「謙沖」(C)「發發」與「徐徐」(D)「舉火」與「餬口」(E)「白間」與「窗戶」。  ABC

56‧詩經(A)內含十五國風,多為民間歌謠;二雅多為士大夫所詠;三頌為祭祀時頌贊之樂歌(B)孔子以前,僅流傳於燕、齊一帶,經孔子重編後,遂為定本(C)秦火之後,漢代傳詩者有魯、齊、韓、毛四家(D)齊、韓、毛詩均亡,僅存魯詩(E)朱熹作詩集傳,為明、清以降之通行本。  ACE

57‧詩經(A)是韻文之祖,列入經部(B)內容有十五國風,二雅,三頌(C)經孔子重編後,始流傳於魯國,遂為定本(D)漢代傳詩者有魯、齊、韓、毛四家(E)詩序向為學者所宗,孔穎達作五經正義時廢之。  ABD

58‧詩經與楚辭(A)詩經分風、雅、頌,周頌時代最早(B)今本詩經為漢毛亨所傳,故又稱毛詩(C)楚辭中,屈原所著離騷等篇最為有名(D)東漢王逸取屈原、宋玉、賈誼寺辭賦作品編為一集,並為之註,名曰楚辭章句(E)宋朱子著有楚辭集注一書,篇目內容同於楚辭章句。  ABCD

59‧詩經與楚辭(A)詩經為韻文,楚辭為非韻文(B)今本詩經為漢毛亨所傳,故又稱毛詩(C)東漢王逸取屈原離騷與宋玉賈誼等之作編為一集,並為之注,名曰楚辭集注(D)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楚辭則開漢賦之先河(E)詩經以四言為主,楚辭多六言、七言,句子長短參差。  BDE

60‧韻文(A)詩經為我國韻文之祖(B)詞又名詩餘,曲又名詞餘(C)曲分劇曲、散曲(D)近體詩有古詩、絕句、律詩、排律等(E)詩經,楚辭、樂府、古詩、駢文、近體詩皆屬韻文。  ABC

61‧國學常識(A)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內含十五國風,二雅,三頌(B)陶淵明詩文質樸,與六朝文風大異,以寫田園詩聞名,世稱田園詩人之宗(C)韓愈、柳宗元為知交,二人為挽救魏晉以來之風,力排時文,倡古文(D)白居易晚年自號杜陵布衣,為唐代社會詩派倡導者(E)水滸傳、三國演義和紅樓夢都是用當時的白話口語寫的古典小說。  ABC

62‧集(A)詩經、楚辭並為韻文(B)陶淵明為山水詩人之宗,謝靈運為田園詩人之宗(C)杜甫、張籍、元稹、白居易均以社會寫實之詩風著稱(D)唐傳奇係長篇章回小說(E)元雜刻每本以四折為通例,而明清傳奇有長至四五十齣者。  ACE

63‧下列陳述,何者正確(A)十三經中的「禮記」,是戴聖所傳的「小戴禮」(B)呂氏春秋、世說新語均為集門下客所共撰之書(C)詩經在漢代有齊、魯、韓、毛四家(D)陶淵明又稱靖節先生,顧炎武又稱亭林先生,袁枚又稱隨園先生(E)唐傳奇、明清傳奇皆屬小說體裁。  ABCD

64‧漢代傳詩者分為今文和古文兩派,詩經的今文學家,計有(A)轅固(B)申培(C)韓嬰(D)毛享(E)鄭玄。  ABC

65‧國風(A)是各國民間歌謠(B)為卿大夫所作(C)是宗廟祭祀的贊美詩(D)計收十五國風謠(E)是詩經中最早的作品。  A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39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