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太宗十思疏 練習題

甲‧單一選擇題

1‧「鳴琴垂拱,不言而化。」「鳴琴垂拱」意謂(A)修閒自得(B)無為而治(C)身教重於言教(D)實施禮樂教育。  B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意謂(A)物極必反,前功盡棄(B)倒行逆施,必定失敗(C)辛苦經營,必會成功(D)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B

3‧「雖董之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意近於(A)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B)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C)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D)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  A

4‧「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此段文字意謂(A)國君處高位,宜佑謙沖自牧(B)人臣需與國君同心共濟,以度過難關(C)國君需知人善任,開張聖聽(D)民心向背,宜深加留意。  D

5‧「載舟覆舟」一語其意近於(A)君民一體,同舟共濟(B)智可以謀人,不可以謀天(C)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D)得民者昌,失民者亡。  D

6‧「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意謂(A)誠則遠來,傲則親離(B)德可化人,惡則疏眾(C)誠可動天,傲則傷身(D)誠則蠻夷畏服,傲則孤立無援。  A

7‧「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此段文句在申釋(A)善始、寡終之意(B)固本、浚源之意(C)思危、弁奢之意(D)安人、知止之意。  A

8‧「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意謂為政當(A)激濁揚清,進賢退惡(B)鳴琴垂拱,不言而化(C)力疾從公,席不暇煖(D)慎始敬終,與民同樂。  B

9‧「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乃言(A)應總攬政權,發號施令(B)應使屬下分層負責,各司其職(C)應賞罰分明而不自專(D)應盡豫遊之樂,以養松喬之壽。  B

10‧「江海而下百川。」意謂(A)江海的下游是百川(B)江海比百川低下,故能成為江海(C)江海在百川的下游(D)百川的水量在江海之下。  B

11‧「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意指(A)無為而治者(B)知人善任者(C)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者(D)事必躬親者。  D

12‧「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末句意指(A)永保無邊疆域(B)君位將代代相傳(C)永遠長壽(D)永保無窮的快樂。  B

13‧「奔車朽索,其可忽乎!」以喻不可忽視者乃(A)負責盡職(B)重重困難(C)生命可貴(D)危險之來。  D

14‧「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此乃謂君子者宜(A)正身以黜惡(B)簡能而任之(C)竭誠以待下(D)謙沖而自牧。  B

15‧「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意謂(A)滿招損,謙受益(B)江海永無傾溢之時(C)人君當謙卑自處(D)為人不宜驕奢自傲。  C

16‧「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意謂(A)政簡便民,擇善固執(B)行事簡要,民必自化(C)擔當重任,虛心納下(D)知人善任,從善如流。  D

17‧「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意謂(A)倒行逆施,難期於成(B)物極必反,前功盡棄(C)為山九仞,功虧一簣(D)辛苦經營,功不白費(E)積沙成塔,聚水成河。  A

18‧「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意謂(A)創業德隆,守成不易(B)取天下易,守天下不足(C)得志者,易忽略民意(D)人主當以德化教民(E)成敗乃由天命。  A

19‧「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意謂(A)為政當吞舟是漏(B)為政當仁恩遐被(C)為政當竭誠積德(D)為政當知民心向背。  C

20‧「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意謂(A)以仁化民,寧可錯賞,不可濫刑(B)純任德化,屈法申恩(C)賞罰分明,不專斷自為(D)陟罰臧否,存乎一心。  C

21‧「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正身以黜惡」意謂(A)端正自己來感化惡人(B)以嚴正的道理駁斥邪說(C)端正自己來斥退邪惡(D)用自己的身體去抵抗邪惡(E)以正當的名義驅逐壞人。  C

22‧「鳴琴垂拱,不言而化。」意謂(A)提倡禮樂,不需要言傳(B)禮樂垂範,影響廣深(C)作樂技巧,須要用言語才能教授(D)無為而治。  D

23‧「居域中之大。」意謂(A)住在最大的疆域中(B)統治著廣大的地域(C)領有天下的疆域(D)在疆域中最大的城市。  C

乙‧多重選擇題

1‧諫太宗十思疏(A)「人君當神器之重」,「當神器之重」謂居人君之重位(B)「竭誠則胡越為一體」,「胡越為一體」猶天下一家(C)「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字本作「民」,因避諱而改(D)「總此十思,弘茲九德」,「十思」與「九德」係指一事(E)「江海而下百川」,謂百川能容納江海之水。  ABCD

2‧諫太宗十思疏(A)「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謂畋獵當有節制(B)「傲物則骨肉為行路」,「行路」謂不相關之路人(C)「可以盡豫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松喬之壽」語出漢書王吉傳(D)「鳴琴垂拱」,「鳴琴」典出虙子賤治單父事(E)「殷憂而道著」,「殷憂」謂深切憂慮。  ABCD

3‧諫太宗十思疏(A)全篇以「思」字作骨,但處處從「德義」著眼(B)「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君臣無事」謂君臣相得益彰(C)「傲物則骨肉為行路」,「行路」即「道路」(D)「終苟免而不懷仁」,「苟免」謂苟且免罪(E)「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乃在居安而不知危。  ABD

4‧諫太宗十思疏(A)本篇與教戰守策皆曾提及「居安思危」之理(B)篇末所言歸於黃老無為之說(C)「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亦即「大匠不斤,大庖不豆」之意(D)「將崇極天之峻」之「崇」、「江海而下百川」之「下」,皆為「轉品」格(E)「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凡百」即「眾多」。  ABCD

5‧諫太宗十思疏(A)「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係指「奔車朽索」之事(B)「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民之可畏乃在於「人心叵測」(C)「思江海而下百川」則可避免「高危」;「正身以黜惡」則可避免「壅蔽」(D)「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係就凡百元首「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而發(E)「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係使用「映襯」法行文。  DE

6‧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凡百元首,「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魏徵以為係「取之易而守之難」之故(B)「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昌黎以為聖愚之分,在於能否從師問學(C)「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五柳先生以為是「心遠地偏」之故(D)「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東坡以為其關鍵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E)亭林以為「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是因為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  BCDE

7‧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意謂子游以「鳴琴垂拱」治武城(B)「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皆言賞罰應力求公正(C)「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皆言「有容乃大」(D)「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與出師表所謂「開張聖聽」意近(E)「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意即「以膠漆之心,置於胡越之身」。  BCD

8‧下列選項中的詞語,何者含有避諱文字(A)怨不在大,可畏惟人(B)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見人被暴害,因恬然(C)德不厚而思國之理,雖在下愚,知其不可(D)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E)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AB

9‧下列選項,何者屬於「無為之大道」(A)君臣無事(B)盡豫遊之樂(C)鳴琴垂拱(D)不言而化(E)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CD

10‧魏徵嘗為道士,故諫太宗十思疏中多道家語。下列何者即源自道家之思想(A)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B)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C)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D)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E)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ABCD

11‧所謂「十思」,包括(A)知止知足(B)居高思危(C)節遊戒怠(D)廣開言路(E)無為而治。  ABCD

12‧下列文句含義的敘述,何者為正確(A)「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意謂勞動人口多,耕地面積小,工作輕鬆(B)「謁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意謂若骨肉間傲慢疏離,則不如胡越能精誠團結(C)「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意謂從言辭可以觀人(D)「其取蜜也,分其贏而已矣!不竭其力也。」意謂不盡力而享其利(E)「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旨在勉人愛惜光陰。  CE

13‧下列引號中的詞語,讀音兩兩相同的選項是(A)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B)「豫」遊之樂;「郁」郁青青(C)「壅」蔽;「饔」飧而治(D)「讒」邪;秋水日「潺」湲(E)無因喜以「謬」賞;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  ABCDE

14‧下列引號中的詞語,讀音兩兩相異的選項是(A)「樂」盤遊;樂節禮「樂」(B)正身以「黜」惡;「卒」然臨之而不驚(C)讒「邪」;況欲深造道德者「邪」(D)殷憂而道「著」;天下事誰可支「拄」者(E)三驅以為「度」;審己以「度」人。  ABCDE

15‧下列引號中的詞語,詞義兩兩相同的選項是(A)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高丘之下,必有「浚」谷(B)將「崇」極天之「峻」(C)終苟「免」而不懷仁;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D)「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益者三「樂」,損者三樂(E)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DE

16‧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傲物則骨肉為行路」之「物」,義同於「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之「仁」(B)「三驅以為度」之「度」、「君子審己以度人」之「度」,其音同義異(C)「簡能而任之」之「簡」,義同於「先帝簡拔以遺陛下」之「簡」(D)「虧無為之大道」之「虧」、「其時已與先土之法虧矣」之「虧」,其音義皆異(E)「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之「殷」、「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之「坐」,皆有「深」之意。  ACDE

17‧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之「人」,義同於「天子以生人付公理」之「人」(B)「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之「下」、「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之「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之「下」,其義皆異(C)「可以盡豫遊之樂」之「豫」,義同於「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之「豫」(D)「永保無疆之休」之「休」,義同於「下筆不能自休」之「休」(E)「將崇極天之峻」之「極」,義同於「彼蒼者天,曷其有極」之「極」。  ABC

18‧下列引號中的詞語,何者有「大」之意(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B)以立我「丕」基(C)「洪」惟我祖先(D)渺「滄」海之一粟(E)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ABCE

19‧下列「其」字,當「豈」解的選項是(A)奔車朽索,「其」可忽乎(B)不可為常者,「其」聖人之法乎(C)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D)爾「其」無忘乃父之志(E)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ABE

20‧下列引號中的詞語,何者非實數(A)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B)總此十思,弘茲「九」德(C)「三」折肱而成良醫(D)餘音繞梁,「三」日不絕(E)柳下惠為士師,「三」黜。  BCDE

21‧下列引號中的詞語,詞性兩兩相同的選項是(A)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惡居下「流」而乩上者(B)「董」之以嚴刑;「簡」能而任之(C)「正」身以黜惡;「正」襟危坐(D)謙沖而自「牧」;求「牧」與芻而不得,則反諸其人乎(E)承天「景」命;春和「景」明。  ABCD

22‧下列引號中的詞語,當名詞用的選項是(A)雖在「下愚」,知其不可(B)傲物則骨肉為「行路」(C)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D)孟嘗加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E)「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ABE

23‧下列引號中的詞語,何者為同義複詞(A)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B)若「剟刺」狀(C)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D)致民「田獵」以講武(E)正「經界」,籌軍防。  ABCDE

24‧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德不厚而思國之理,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句中「下愚」與「明哲」,其義相反(B)「人君當神器之重」之「人君」,義同於「凡百元首,承天景命」之「元首」(C)「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硌」,句中「胡越」與「骨肉」,其義相反(D)「謙沖而自牧」之「自牧」,義同於「陛下亦宜自課」之「自課」(E)「正身以黜惡」之「黜惡」,義同於「舉直錯諸枉」之「錯諸枉」。  ABCE

25‧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之「盤遊」,義同於「可以盡豫遊之樂」之「豫遊」(B)「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之「殷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之「逸豫」,其義相反(C)「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之「傲物」、「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之「下人」,其義相反(D)「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句中「謙沖」與「滿溢」,其義相反(E)「文武爭馳,君臣無事」之「爭馳」,義同於「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之「驅馳」。  ABCD

26‧下列詞語,何者是同義詞?(A)「神器」與「祭器」(B)「君人」與「人君」(C)「景命」與「天命」(D)「鳴琴」與「彈琴」(E)「域中」與「宇內」。  BDE

27‧下列詞語,何者是同義詞?(A)「濫刑」與「嚴刑」(B)「載舟」與「泛舟」(C)「無疆」與「無涯」(D)「骨肉」與「茂親」(E)「盤遊」與「宴遊」。  CD

28‧篇中托物寓意的文字(A)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徵以固本浚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之理(B)騾說中,劉大櫆以「騾」自況,抒發懷才不遇之憤慨(C)赤壁賦中,東坡以蛟舞嫠泣,喻音樂之感物(D)六國論中,蘇洵以「抱薪救火」,喻賂敵之不當(E)察今中,呂不韋以「刻舟求劍」,喻因時變法之必要。  BCD

29‧篇章比較(A)諫太宗十思疏與縱囚論,皆與李世民有關(B)義田記與岳陽樓記,皆與范仲淹有關(C)出師表與八陣圖詩,皆與諸葛亮有關(D)墨池記與伶官傳序,二文作者之文風相近(E)諫太宗十思疏與馮諼客孟嘗君,皆強調「得民心」為鞏固政權之要務。  ABCDE

30‧篇章之析論評斷(A)諫太宗十思疏析論歷代帝王,取之易而守之難,其關鍵在於能否積德義(B)六國論析論六國滅亡的原因,在於「賂秦」(C)教戰守策析論當今之患,一是在上位者不知防患,一是酷吏戕摩剝削以速禍(D)留侯論析論張良之所以就大謀,在於能「忍」(E)伶官傳序析論後唐莊宗之盛衰,在於「殷憂道者,功成德衰」。  ABD

31‧向執政者提出建言的文章(A)諫太宗十思疏,提出積德義與居安思危之建言(B)六國論,提出「無使為積威之所劫」之建言(C)出師表,提出「憂勞興國」之建言(D)諫逐客書,提出「不卻眾庶」之用人原則(E)指喻,提出「先憂後樂」之建言。  ABD

32‧臧否人物(A)魏徵,唐太宗譽為「人鏡」(B)劉基,明太祖譽為「吾之子房」(C)李白,賀知章譽為「謫仙人」(D)宋濂,明史以為「諸葛孔明儔」(E)韓愈,蘇軾譽其「匹夫而為百世師」。  ABCE

33‧論人才晉用之文(A)諫太宗十思疏,提出「簡能而任」的主張(B)出師表,提出「親賢遠佞」的主張(C)諫逐客書,提出「不卻眾庶」的原則(D)騾說,為高亢不屈之人才遭到壓抑,而發不平之鳴(E)秦士錄,提出「人盡其才」的主張。  ABCD

34‧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諫太宗十思疏與出師表,皆流露出忠君愛國之情操(B)諫太宗十思疏與伶官傳序,皆論君道(C)魏徵與唐太宗、宋濂與明太祖、方孝孺與明惠帝,皆君臣相得(D)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李密陳情表、李斯諫逐客書、蘇洵六國論,所提之建言,均為時君所採納(E)諫太宗十思疏與察今,皆大量使用譬喻法行文。  ABCE

35‧諫太宗十思疏(A)篇中以「固本浚源」,喻安國當積德義,為全篇之主旨(B)篇中提出人君「所宜深慎」的是:讒邪壅蔽(C)魏徵以為最高之治道,為「鳴琴垂拱,不言而化」(D)本篇與諫逐客書,同為歷代奏議之典範;二篇亦皆以駢體行文(E)本文與出師表,皆提出廣開言路、賞罰嚴明、知止知足等主張。  AC

36‧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殷」憂道著,深也(B)樂「盤」遊,樂也(C)「董」之以嚴刑,正也(D)「浚」其泉源,流也(E)無疆之「休」,息也。  ABC

37‧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奔車朽索,其可忽乎」之「其」,豈也(B)「黜惡」之「黜」,匡正(C)「簡能」之「簡」,學也(D)「謬賞」之「謬」,誤也(E)「豫遊」之「豫」,樂也。  ADE

38‧下列何者正確(A)一手「映」身,置也(B)樂「盤」遊,通「般」(C)不「泄」邇,通「褻」(D)山川相「繆」同「繚」(E)寵「錫」,通「遇」。  BCD

39‧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神器」,儀貌風度(B)「殷憂」,深憂(C)「胡越為一體」之「胡越」,喻指利害相關(D)「骨肉」,喻至親的人(E)元首,指國君。  BDE

40‧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謙沖」,謙虛(B)「垂拱」,喻無生氣貌(C)「豫遊」,遊樂(D)「簡能」,明辨是非(E)「鳴琴」,無為而治。  ACE

41‧下列成語解釋,何者為正確(A)謙沖自牧:以謙虛修養自己(B)「奔車朽索:喻甚危也」(C)胡越一體:喻疏遠也(D)無為而治:不必多所作為而天下自治(E)無疆之休:勤學不倦。  ABD

42‧下列成語解釋,何者為正確(A)鳴琴垂拱:喻荒廢政務(B)源遠流長:根本深厚,發展遠大(C)載舟覆舟:人民能擁戴君王,也可以覆滅君王(D)根深柢固:基礎穩固(E)不言而化:疏於朝政,不求振作。  BCD

43‧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當神器之重」意謂蒙受君王信任(B)「居域中之大」意謂領有天下之疆域(C)「縱情以傲物」意謂放縱情性,傲慢待人(D)「胡越為一體」意謂天下一家(E)「代下司職」意謂明察臣下是否忠於職守。  BCD

44‧下列敘述,何者有誤(A)「鳴琴垂拱」意謂宵衣旰食,天下自可平治(B)「雖不克有於其躬」,意謂雖不能親自實踐(C)「今上初郊」意謂當今皇上首次到郊外畋獵(D)「無一瓦之覆」,意謂極為貧困(E)「閒御酒食」意謂偶爾進用酒食。  ABC

45‧諫太宗十思疏,下列何者正確(A)魏徵於疏中認為欲使「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必須先做到簡能擇善之務(B)由魏徵言「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語,可見其兼具道家思想(C)「載舟覆舟」乃指人謀不臧,政令不行之弊病(D)「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乃喻倒行逆施,難期成功(E)「傲物則骨肉為行路」言放眼所見,餓莩滿野。ABD

46‧諫太宗十思疏(A)「勞神苦思,代下司職」意謂事必躬親(B)「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意謂天子自修其德,長保國祚綿延(C)「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意謂捨本逐末,難期於成(D)「傲物」之物,指事(E)疏,為應用文之上行公文,古稱策,漢稱上疏。  ABC

47‧下列五句並有「其」字,選出「其」字意義相同之文句(A)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B)奔車朽索,「其」可忽乎(C)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D)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E)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BE

48‧下列五句並有「因」字,何者與「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之「因」字意義相同(A)獨其名氏或「因」見於書者,吾亦不敢沒(B)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C)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D)「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E)「因」其富厚,交接王侯。  AC

49‧選出「景」字義同者(A)承天「景」命(B)春和「景」明(C)良辰美「景」(D)「景」行行正(E)「景」慕其為人。  AD

50‧下列有關引號內詞語之敘述何者為是(A)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此則「不佞」之幟。二者皆有自謙之意(B)「庶」劉僥倖,保卒餘年─聊布往懷,君「其」詳之。二者皆有希望之意(C)買「櫝」還珠與韞「 」而藏諸。二字可互相通用(D)方中幼時三族無「見」恤者─與冀君實或「見」恕也。二「見」字皆被動用法(E)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二者皆是反詰語氣。  ABCE

51‧下列「 」中詞語,其詞性屬動詞者(A)「漁」「樵」於江渚之上(B)絃絃掩抑聲聲「思」(C)「簡」能而任之(D)「扣」舷而歌之(E)舉酒「屬」客。  ABCDE

52‧詞語異同(A)「虛心納下」與「崖岸自高」均喻謙虛(B)「松喬之壽」與「枯樹生花」均喻長壽(C)「垂衣拱手」與「六轡在手」均喻無為而治(D)「胡越一體」與「方枘圓鑿」均喻天下一家(E)「勞神苦思」與「雕肝琢腎」均指用心思考。  E

53‧詞語異同(A)「奔車朽索」、「積薪厝火」均指危險(B)「松柏後凋」、「黃花晚節」均指人格高潔(C)「伯仲之間」與「頡頏上下」均指不相上下(D)「宵衣旰食」、「夙夜憂勤」均指早冕勤勞(E)「離離蔚蔚」、「鬱乎蒼蒼」均指茂盛。  ABC

54‧下列詞詞,何者是同義詞(A)「奔車朽索」與「燕巢飛幕」(B)「居安思危」與「曲突徙薪」(C)「三驅為度」與「瞀亂荒遺」(D)「羽化登仙」與「龜鶴遐齡」(E)「牛驥同皁」與「薰蕕同器」。  ABE

55‧下列成語,何者可用來比喻「甚為危險」(A)勢如破竹(B)千鈞一髮(C)間不容瞚(D)怒髮衝冠(E)奔車朽索。  BCE

56‧下列成語,何者可用來比喻「休戚相關」(A)吳越同舟(B)唇亡齒寒(C)輔車相依(D)胡越一體(E)同甘共苦。  ABCDE

57‧下列成語,何者可用來形容「謙虛」之意(A)浮雲朝露(B)謙沖自牧(C)無能自處(D)仰首伸眉(E)虛懷若谷。  BCE

58‧下列那一組詞義相反(A)「鳴琴垂拱」與「無為而治」(B)「縱情傲物」與「謙沖自牧」(C)「曲突徙薪」與「居安思危」(D)「燕巢飛幕」與「魚游釜中」(E)「目空一切」與「旁若無人」。  B

59‧下列那一組詞義相反(A)「甕牖繩樞」與「家徒四壁」(B)「俛首包羞」與「問心無愧」(C)「披肝瀝膽」與「爾虞我詐」(D)「書空咄咄」與「意氣風發」(E)「謙卑自牧」與「師心自用」。  BCDE

60‧選出「 」中,使用適當的詞語(A)「眾口鑠金」,只要我們通力合作,一定可以獲得這次比賽的冠軍(B)他兩個性本就「大相逕庭」,何必勉強做朋友?(C)他的才情出眾,放眼天下,無人可比,真可謂「遺世獨立」(D)為人當「謙沖自牧」,方能得到別人的敬重(E)忠良叛逆無別,賢哲愚昧不分,雜囚一室,真可謂「牛驥同皁」。  BDE

61‧下列成語何者正確(A)謙沖自牧(B)鳴琴拱垂(C)處之有素(D)無疆之修(E)慘綠少年。  ACE

62‧就下列成語中選出正確無誤者(A)濯纓濯足(B)載舟覆舟(C)奔車朽索(D)胡越一體(E)縱物傲情。  ABCD

63‧就下列成語中選出正確無誤者(A)唇亡齒寒(B)虛心納下(C)虎冰春尾(D)休戚以共(E)積厝薪火。  AB

64‧詞語異同(A)「神器」與「帝祚」均指帝位(B)「無疆」與「無垠」均指無盡(C)「自牧」與「自脩」均指自我修養(D)「胡越」與「骨肉」均喻疏遠(E)「行路」與「陌路」均喻勞苦。  ABC

65‧下列那一組是同義詞(A)「簡能」與「多藝」(B)「豫遊」與「盤樂」(C)「行述」與「事略」(D)「大辟」與「死刑」(E)「相尋」與「相繼」。  BCDE

66‧下列詞語,何者可用來形容「疏遠」之意(A)隕越(B)不毛(C)行路(D)胡越(E)天屬。  D

67‧下列詞語,何者可用來比喻「至親之人」(A)行路(B)骨肉(C)同根(D)茂親(E)無倪。  BCD

68‧下列詞語,何者可用來形容「傲慢」之意(A)傲物(B)崖岸(C)睥睨(D)人牧(E)九五。  ABC

69‧下列那一組詞義相反(A)「盤遊」與「孳孳」(B)「懿親」與「陌路」(C)「同生」與「友于」(D)「掄才」與「簡能」(E)「殷憂」與「逸樂」。  ABE

70‧下列那一組詞義相反(A)「便便」與「訥言」(B)「恂恂」與「巧詐」(C)「率爾」與「輕率」(D)「草具」與「粗食」(E)「自牧」與「自養」。  AB

71‧諫太宗十思疏(A)作者魏徵,曾出家為道士(B)疏為人臣呈君王之辭,古稱奏,自唐以來,或稱上疏(C)旨在說明安國當得民心(D)念高危,則思江海而下百川(E)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AE

72‧諫太宗十思疏(A)選自魏徵所著貞觀政要一書(B)上奏之文,自漢以來或稱上疏,屬奏議類,今為應用文之上行公文(C)主旨在說明安國當積德義之理(D)末段除以十思進諫外,更陳述九德,詳加界說(E)文中多正反對照之駢語,亦多排比之句,具有形式整齊之美。  BCE

73‧疏(A)條其事而陳之也(B)為人臣呈君王之辭,古稱奏(C)自漢以來,或稱上疏(D)舊屬奏議類,今為應用文之上行公文(E)君囊密封進呈天子奏疏,稱為封事。ABCDE

74‧魏徵、劉基比較(A)魏以十策干李密,劉於元時棄官隱居(B)魏主修隋書,劉著有誠意伯文集(C)劉之文章理充詞沛,神足氣旺之作,可與魏徵比美(D)李密擢用魏徵,魏不任;劉於元任縣丞,後棄官歸隱故鄉(E)魏屬意縱橫之說,劉詩沈鬱跌宕,自成一家。  ABCE

75‧唐太宗與魏徵(A)擢魏徵為諫議大夫(B)太宗數引至臥內,訪以得失(C)徵喜逢知己之主,故思竭其用,知無不言(D)封魏徵為鄭國公(E)太宗喻徵為人鏡。  ABCDE

76‧策與疏(A)策為文體之一種,漢代應試陳言,謂之對策(B)漢初賈誼所上治安策,為後世萬言書之祖(C)後世人臣著策上於朝廷,稱為進策(D)疏者條其事而陳之也。自漢以來,奏事或稱上疏(E)封事亦為疏之一種,乃臣下密奏時所用。  ABCDE

77‧疏與表(A)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為上行文,力陳安國當積德義(B) 錯論貴粟疏為論說文,主張重農抑商(C)歐陽修瀧岡阡表為祭文,旨在緬懷先人遺訓(D)諸葛亮出師表為諫書,旨在勸劉備尊賢納諫以復興漢室(E)李密陳情表為上書,旨在告老還鄉,以養天年。  AB

78‧教戰守策、諫太宗十思疏(A)兩者皆屬應用文奏議類(B)兩者皆有居安思危之憂患意識存在(C)前者是蘇軾進宋仁宗之時務策(D)後者乃魏徵上唐太宗之奏疏(E)教戰守策的「策」,是文體名。  ABCDE

79‧關於文體(A)賦,導源於詩,興於楚辭,漢賦大抵短小精鍊,蘇軾赤壁賦,陸機文賦皆有名之散賦(B)李白「干行」,是一首句法參差之樂府詩,寫新婚遠別之苦(C)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為應用文,舊屬奏議類,其文以「興」體開頭(D)律詩中間兩聯須各自為對,且一韻到底,不可換韻(E)歐陽修新五代史一行傳敘屬序跋類,一行傳中所載皆特立獨行之士,每種行誼各取一人。  CD

80‧荀況(A)主性惡(B)與孟子同時(C)著書數萬言,漢劉向校訂為孫卿新書(D)唐楊倞為之注,改名荀子(E)清王念孫作荀子集解。  ABCD

81‧老莊比較(A)前為春秋,後為戰國時人(B)前著道德經,後著南華經(C)前者主張無為而治,後者張歸真返璞(D)前者主張達觀,後者主張無為(E)前者崇尚小國寡民政治,後者可以視為民主前驅。  ABC

82‧句法與修辭(A)疏為人臣呈君王之辭(B)諫太宗十思疏文中勸其安國首積德義(C)疏今為應用文之下行公文(D)諫太宗十思疏舉樹木、水流為喻,說明開國的不容易(E)本文前半部為議論,後半部方才提出十思主題。  ABE

83‧下列何者用借代格(A)人君當「神器」之重(B)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C)不託「飛馳」之勢(D)智慮不離乎「鍾釜」,慈愛不外乎妻子(E)學不正志,而勤其「佔畢」,廣其聞見。  CD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39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