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 練習題

甲‧單一選擇題

1‧勸學:「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是說(A)非大智若愚者,無以成就顯赫之功(B)非韜光養晦者,無以成就顯赫之功(C)能明通豁達者,方可建立彪炳之功(D)能專默精誠者,方可建立彪炳之功。  D

2‧勸學:「君子居必擇鄉。」因為(A)里仁為美(B)德不孤,必有鄰(C)有恆產者有恆心(D)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A

3‧勸學:「勞辱之來,必象其德。」下列何者最宜作為此二語之事例(A)月暈而風,礎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D)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B

4‧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意謂小人(A)巧言令色(B)辯才無礙(C)思而不學(D)學而不思。  D

5‧勸學:「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二句含義與下列何者矛盾(A)梧鼠五技(B)駑馬十駕(C)真積力久(D)蹞步千里。  A

6‧「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螣蛇無足而飛」意謂(A)平步青雲,飛黃騰達(B)無而為有,虛而為盈(C)用心專一,事無不成(D)聽天由命,待時而動(E)平地升天,變幼莫測。  C

7‧「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意謂(A)福無倖至,功不唐捐(B)物以性近,事以類從(C)真積久入,水到渠成(D)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B

8‧「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意謂(A)為學必須明辨是非(B)為學必須自立自強(C)為學須有良好環境(D)為學應順其自然發展。  C

9‧「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嚮矣。」意謂(A)君子能因材施教(B)君子知默是金(C)君子求言行一致(D)君子應答其所問。  D

10‧「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意謂(A)嘆古今學者為學之用心不同,今不如古(B)嘆古今學者為學之用心不同,古不如今(C)批評古今學者為學各有利弊(D)感傷古今學者為己為人,卻不能為公。  A

11‧「昔者瓠巴瑟,而沈魯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意謂(A)沈魯六馬喜好音樂(B)音樂能夠感物(C)琴瑟只能感物,不能動人(D)瓠巴、伯牙彈奏聲音宏亮,驚動沈魯六馬。  B

12‧「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意謂(A)君子生而睿智,可以統御天下(B)君子生性異稟,善於辨別真假(C)君子天性與眾無異,但善於利用所學(D)君子天性與眾無異,但善於假借名位。  C

13‧「□□□□,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缺空的成語可以是(A)老馬識途(B)鳶飛戾天(C)駑馬十駕(D)老驥伏櫪。  D

14‧「仁者無敵,乃是□□□□的真理。」缺空的成語可以是(A)實事求是(B)德高望重(C)顛撲不破(D)鍥而不捨。  C

15‧「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初,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其李將軍之謂乎!」缺空的成語可以是(A)桃李不言,下自成蹊(B)愚者千慮,必有一得(C)生死有命,富貴在天(D)得人者昌,失人者亡(E)篷生麻中,不扶自直。  A

16‧「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此數句在說明(A)目明耳聰(B)青出於藍(C)鍥而不舍(D)善假於物。  D

17‧荀子勸學曰:「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其目的是(A)目不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B)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C)言有招禍,行有招辱(D)防邪僻而近中正。  D

18‧「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意謂(A)精誠所至,金石為開(B)真積久入,水到渠成(C)物以性近,事以類從(D)用心專一,事無不成。  C

19‧「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意謂(A)學貴專精(B)學以致用(C)學不可已(D)學貴有恒。  A

20‧「強自取柱,柔自取束。」意謂(A)凡物堅強的可取它作支橕用;柔軟的,可取它作束縛用,其用途端在物自身具的性質(B)屋柱是堅強的,衣帶是柔軟的,凡物各有其本性(C)強弱剛柔,相互為用,各展所長(D)強者以國家之棟梁自計,柔者以能約束其身自命。  A

21‧「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此語旨在說明(A)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彌(B)學貴專一,勤能補拙(C)物各有其性,不可勉強(D)船到橋頭自然直。  B

22‧「勸學」一文中,荀子以下列何項事例,來譬喻學貴專一的重要(A)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C)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D)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C

23‧「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嚮矣。」這段話意思是說(A)君子求言行一致(B)君子應答其所問(C)君子知沈默是金(D)君子嚮往古聖先賢(E)君子能因材施教。  B

24‧下列何句強調治學方法在「假物以學」(A)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B)積水成淵,蛟龍生焉(C)木受繩則直(D)順風呼而聞者彰(E)蠻夷子長而異俗。  D

25‧「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此語意近下列何句(A)腹有詩書氣自華(B)聖人出而四海一(C)欲人勿知,莫若勿為(D)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A

26‧「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此段文字之喻意在(A)修身在假於學(B)成功必藉踏實努力(C)學習必藉良好之環境(D)求學之功在有恆。  A

27‧勸學:「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此句文意與下列何者最為接近(A)不登高山,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B)駑馬十駕,功在不舍(C)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D)物類之起,必有所始。  B

28‧「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意謂(A)物以類聚(B)積善必聞(C)鍥而不舍(D)居必擇鄉。  B

29‧下列文句,何者乃勉人為學主乎有恆,不可旁騖(A)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B)肉腐出蟲,魚枯生蠹(C)伯牙鼓琴,六馬仰秣(D)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D

30‧「昔者瓠巴鼓瑟,而沈魯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意謂(A)沈魚、六馬喜好音樂(B)音槳能夠感物(C)琴瑟只能感物,不能動人(D)瓠巴、伯牙彈奏聲音宏亮,驚動沈魚六馬。  B

31‧「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此數句在說明(A)目明耳聰(B)青出於藍(C)學不可以已(D)善假於物。  D

32‧「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意指君子應(A)宗聖王,法前賢(B)執義一,用心固(C)取人之長,補己之短(D)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B

33‧「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其義」乃指(A)誦經讀禮(B)為士、君子、聖人(C)居必擇鄉,遊必就士(D)專默精誠。  B

34‧勸學篇中強調治學方法在「假物以學」的句子是(A)精誠所至,金石為開(B)木受繩則直(C)順風呼而聞者彰(D)伯牙鼓琴,六馬仰秣。  C

35‧「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是說(A)非大智若愚者,無以成就顥赫之功(B)非韜光養晦者,無以成就顯赫之功(C)能明通豁達者,方能建彪炳之功(D)能專默精誠者,方可建彪炳之功(E)心智恍惚,難以成就偉大事業。  D

36‧「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溼也。」意謂(A)福無倖至,功不唐捐(B)物以性近,事以類從(C)真積久入,水到渠成(D)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B

37‧「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日參省乎己」意謂(A)一日三次省察自己(B)一日以三事自省(C)日日參拜神明(D)每日事事節省。  B

38‧「聲無小而不聞」意謂(A)聲雖大而不可聞(B)聲再小,無不可聞(C)聲勿小,以免不可聞(D)耳根清淨。  B

39‧「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意謂(A)多才多藝,左右逢源(B)學貴專精,多歧亡羊(C)無而為有,虛而為盈(D)師心自用,不求甚解。  B

40‧「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意謂(A)小人所學的,大都是鄙俗小技(B)小人求學,為了獵取功名利祿(C)小孩子的學習,很像禽獸的行為(D)小人所學習的,只偏重於飼養禽犢方面。  B

41‧「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意謂榮辱之來,必象其德(B)人盡其才,物盡其用(C)因材施教,各盡所能(D)天道忌滿,人事忌全。  A

42‧「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漸之蠹」意謂(A)若浸漬在污水中(B)使他能夠自立(C)使他逐漸成長(D)若浸漬於溺中。  D

43‧「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意謂(A)為學治事貴在專默精誠(B)志向必得高遠,行事須得穩健(C)為學治事貴能俯仰無愧(D)為學貴在專精。  A

44‧「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意謂(A)為學貴在能積(B)為學貴在專一(C)為學貴在博觀(D)為學貴在專精。  A

45‧「君子結於一也。」意謂(A)君子不論為學、治事,意志一如結之固執不通(B)君子為人處事,執守善道,如結之不變(C)君子擇善固執,威武不屈,至死不變節(D)君子為學治事,其心均固結於專一之上。  D

46‧「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意謂(A)為善不與人知,那能叫做行善的君子呢(B)積小善以成大善,則善人之名安有不聞者乎(C)能積學修身,那會不為人知道(D)不能積學修身的人,那有不被人知道的。  C

47‧「真積力久則入。」意謂(A)專默精誠做去,自可深入有得(B)力行聖道,自可上友古人(C)積善成德,自然入於聖境(D)誠能力行,表裏必能一致。  A

48‧「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濈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意謂(A)冒險犯難(B)累積有成(C)善假於物(D)用心專一。  C

49‧「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意謂(A)自招其禍(B)善假於物(C)敗德喪身(D)不測風雲。  A

50‧「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端而言,蝡而動」意謂(A)言語木訥,行動遲緩(B)言而有信,行而守禮(C)言必信,行必果(D)細微之善行舉止。  D

51‧「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意謂(A)小人之學端而言,蝡而動(B)小人之學,口耳相傳(C)小人之學,道聽塗說(D)小人之學,搬弄是非。  C

52‧「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意謂(A)學貴專一(B)學貴有恆(C)學貴致用(D)學貴修德。  A

5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意謂(A)君子生性與人無異,只是善於利用外在環境(B)君子天性並不特殊,只是善於駕馭他人(C)君子天性與人相同,只是常能思考運用(D)君子天性如同常人,只是常存悲憫之心。  A

54‧「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意謂(A)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B)學如行舟,不進則退(C)飲水思源,尋根固本(D)弟子受教,成就勝於乃師。  D

乙‧多重選擇題

1‧「□□□□,□□□□意謂人易受環境之影響。」缺空的成語可以是(A)人以類聚,物以群分(B)桃李不言,下自成蹊(C)篷生麻中,不扶自直(D)白沙在泥,與之皆黑(E)十步之內,必有芳草。  CD

2‧「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焉。」缺空的詞語可以是(A)充足(B)疾足(C)健足(D)捷足(E)利足。  BCDE

3‧先秦諸子(A)荀子屬儒家,為韓非法家思想所自出(B)孟子與荀子並稱孟荀,北宋時孟子列為十三經之一(C)老子主自然無為,為道家之祖(D)墨子主兼愛、非政、節葬、節用,戰國時與儒家並稱顯學(E)呂不韋、商鞅、公孫龍,辯析名理,是為名家。ACD

4‧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呂氏春秋一書,漢書藝文志列入雜家(B)戰國策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各篇作者已不可考(C)李斯為荀況弟子,善為文,亦為文字學家 (D)新五代史有一行傳,蓋承後漢書獨行傳而來(E)左傳又名左氏春秋,其書編年紀事以魯史為中心。  ABCDE

5‧作品要旨(A)大同與小康選自周禮,所言「天下為公」之大同世界,為儒家之最高政治理想(B)荀子勸學,旨在闡明思重於學之觀點(C)新五代史一行傳敘,旨在表彰特立獨行之士(D)顧炎武廉恥一文,為遭亡國之禍,悼風俗之衰而作(E)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閒話,強調自然為最偉大之書,有最深奧之消息。  CDE

6‧下列何成語可用以形容「持久不懈」(A)蹞步千里(B)滴水穿石(C)焚膏繼晷(D)繩鋸木斷(E)沆瀣一氣。  ABCD

7‧「努力又努力,□□□□,作品於是臻於至善至美」(A)鍥而不舍(B)去蕪存菁(C)滴水石穿(D)磨杵成針(E)魯魚亥豕。  ABCD

8‧諸子學說(A)韓非之學,出於荀子,源本於儒家,而成為法家,又歸本於道家。其最高理想是「君無為,法無不為。」(B)商君主張嚴列峻法以制民;以富國強兵為目標,而不顧民生疾苦(C)老子認為柔弱可勝過剛強,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反諸自然(D)莊子主張治天下用禮用法,以求歸真返樸,復於自然(E)荀子以禮為宗,以善為目標。其觀點雖與孔孟有不同處,目的卻相同。  ABCE

9‧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學數有終」之「數」,屢也(B)「而絕江河」之「絕」,斷也(C)「白沙在涅」之「涅」,黑泥(D)「其漸之滫」之「其」,若也(D)「其漸之滫」之「其」,若也(E)「駑馬十駕」之「駕」,匹也。  CD

10‧下列成語解釋,何者為正確(A)青出於藍:學則才過其本性(B)強自取柱:凡物強則以為柱而任勞(C)惛惛之事:精誠專一的工作(D)駑馬十駕:勉才勳者,持事有恆,必能遠禍避災。  ABC

11‧下列成語解釋,何者為正確(A)蹞步千里:喻做事只要努力不懈,必可成功(B)「梧鼠技窮」意同於「山窮水盡」(C)蓬生麻中:言環境之能影響人也(D)沈魚出聽:極言技藝之精巧(E)周旋揖讓:巧言令色之意。  ABC

1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意同於(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蘭芷鮑魚,與之俱化(C)入乎耳,出乎口(D)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E)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  ABDE

13‧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槁暴」,曬乾(B)「利足」,善於游泳(C)「草木疇生」之「疇生」,雜也(D)「駑馬十駕」之「十駕」,猶言十天行程(E)「冥冥之志」之「冥冥」,專默精誠之意。  ADE

14‧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衢道」,大路(B)「行無隱而不形」之「形」,現形於外(C)「禽犢」,祭品(D)「鍥而舍之」之「鍥」,刻也(E)「金就礪則利」之「礪」,磨刀石。  BDE

15‧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梧鼠五技」意謂技能雖多,而不能專精(B)「柔自取束」意謂柔則見束而約急(C)「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極言音樂之感物(D)「端而言,蝡而動」意謂婉言以勸其言行」(E)「木受繩則直」意謂為學必能增其德業。  ABCE

16‧勸學(A)荀子主性善,重視後天經驗之學,作此文以強調學則知明行修(B)「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意同「染蒼則蒼,染黃則黃」(C)「肉腐出蟲」係喻兄弟鬩牆,則家破人亡(D)「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意謂有才學,自有知音(E)「不問而告謂之傲」即孔子所謂「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  BDE

17‧勸學(A)學之義為始乎誦經,終乎讀經(B)「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意謂咎由自取(C)「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意謂學貴專一(D)「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意謂有諸中,必形諸於外(E)「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意謂小人之學,有始無終。  BCD

18‧下列五句並有「其」字,選出「其」字意義相同之文句(A)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B)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C)死而有知,「其」幾何離(D)「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斯矣(E)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ADE

19‧下列五句並有「惡」字,選出「惡」字意義相同之文句(A)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B)「惡」,是何言也(C)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D)居「惡」在,仁是也(E)學「惡」乎始?惡乎終。  DE

20‧選出下列「數」字意義相同者(A)「數」罟不入洿池(B)一曲紅綃不知「數」(C)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D)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E)今夫奕之為「數」,小數也。  CDE

21‧下列五句並有「施」字,請選出「施」字意義相同之文句(A)「施」薪若一,火就燥也(B)平生好「施」與(C)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D)願無伐善,無「施」勞(E)刑戮「施」於小人。  BC

22‧下列解說,何者為非(A)「草木疇生,禽獸群焉」即「物以類聚」的意思(B)「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比喻人才是造就出來的(C)「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比喻愚笨的人,其才智有一定的限度(D)「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比喻用心專一,事無不成。  C

23‧詞語異同(A)「金石可鏤」與「六馬仰秣」均指有志道成(B)「駑馬十駕」與「蹞步千里」均指持志以恆,必能成功(C)「青出於藍」與「積土成山」均指學則才過其本性(D)「冥冥」與「惛惛」均有專默精誠之意(E)「登迥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與「順風而呼,聲非加矣也,而聞者彰」均指君子善假於物。  BDE

24‧詞語異同(A)「蹞步千里」與「駑馬十駕」均指持志以恆(B)「沈魚出聽」與「六馬仰秣」均指暴政(C)「強自取束」與「柔自取束」均指不聽他人勸告(D)「冥冥惛惛」與「專默精誠」均指用心專一(E)「鍥而不舍」與「孜孜矻矻」均指夜勤力之意。  ADE

25‧下列成語,何者可用來比喻「為事專一而有恆」(A)孜孜矻矻(B)戰戰兢兢(C)焚膏繼晷(D)鍥而不舍(E)陳力就列。  ACD

26‧下列成語,何者可用來比喻「環境之能影響人」(A)強自取柱(B)藪中荊曲(C)近朱者赤(D)淮橘化枳(E)緣木求魚。  BCD

27‧下列成語,何者可用來形容「持事有恆,必能成功」(A)駑馬十駕(B)蹞步千里(C)磨杵成針(D)繩鋸木斷(E)一暴十寒。  ABCD

28‧下列那一組是同義詞(A)「支支吾吾」與「敷衍搪寒」(B)「杯弓蛇影」與「枘鑿不入」(C)「張冠李戴」與「名不符實」(D)「強自取柱」與「咎由自取」(E)「青出於藍」與「後起之秀」。  ACDE

29‧下列那一組詞義相反(A)「強自取柱」與「柔自取束」(B)「冥冥惛惛」與「翫歲愒時」(C)「梧鼠技窮」與「遊刃有餘」(D)「鍥而不舍」與「中道而廢」(E)「駑馬十駕」與「勤能捕拙」。  ABCD

30‧下列那一組詞義相反(A)「六馬仰秣」與「沈魚出聽」(B)「冥冥惛惛」與「心有旁騖」(C)「臨深履薄」與「虎尾春冰」(D)「積土成山」與「一蹴可及」(E)「深造有得」與「浮光掠影」。  BDE

31‧下列那一組詞義相反(A)「齒危髮禿」與「老態龍鍾」(B)「涅而不緇」與「近墨者黑」(C)「緣木求魚」與「戴盆望天」(D)「繼志述事」與「克紹箕裘」(E)「慎終追遠」與「數典忘祖」。  BE

32‧就下列成語中選出正確無誤者(A)積羽沈舟(B)師心自用(C)駑馬十駕(D)勤能捕絀(E)水滴石穿。  ABCE

33‧就下列成語中選出正確無誤者(A)繩鋸木斷(B)青出於藍(C)後生可畏(D)怠慢忘身(E)荊中藪曲。  ABCD

34‧就下列成語中選出正確無誤者(A)淮只化橘(B)蹞步千里(C)研鑽勿替(D)灑掃進退(E)競競業業。  BCD

35‧下列敘述,何者為是(A)形容人死之詞可用「蟬蛻、捐館」(B)形容下聘之詞,可用「委禽、文定」(C)形容身體孱弱、可用:「如湯沃雪、女蘿無託」(D)形容投降之詞可用:「繫頸以組、肉袒牽羊」(E)形容專一心志可用:「冥冥、赫赫」。  ABD

36‧詞語之異同比較測驗(A)「冥冥」與「昭昭」均指暗淡(B)「惛惛」與「赫赫」均指光明(C)「利足」與「健步」均指善走(D)「能水」與「問津」均指善於游泳(E)「蹞步」與「頃步」均指半步。  CE

37‧下列那一組是同義詞(A)「禽犢」與「禮品」(B)「法則」與「圭臬」(C)「須臾」與「斯須」(D)「疇生」與「雜生」(E)「質的」與「箭鞘」。  ABC

38‧下列那一組是同義詞(A)「孳孳」與「孜孜」(B)「巍巍」與「蕩蕩」(C)「鳥瞰」與「俯視」(D)「冥冥」與「惛惛」(E)「烈烈」與「律律」。  ACDE

39‧下列詞語,何者可用來形容「半步」之意(A)蹞步(B)踱步(C)頃步(D)跬步(E)踏步。  ACD

40‧下列詞語,何者可用來形容「餽獻之物」之意(A)矩度(B)囹圄(C)禽犢(D)贄禮(E)僭禮。  CD

41‧下列詞語,何者可用來形容「言行」之意(A)利足(B)動靜(C)措履(D)舉止(E)挾持。  BCD

42‧下列那一組詞義相反(A)「疇生」與「類生」(B)「須臾」與「斯須」(C)「能水」與「善泳」(D)「駑馬」與「騏驥」(E)「赫赫」與「隱晦」。  DE

43‧下列那一組詞義相反(A)「衢道」與「岐路」(B)「陽九」與「厄運」(C)「沮洳」與「爽塏」(D)「鳴琴」與「垂拱」(E)「復卒」與「免役」。  C

44‧荀子(A)著書數劉萬言,劉向校訂為孫卿新書三十三篇(B)荀子之學源出孔子,傳六經而兼通百家之學(C)認為人性本惡,必須經由學乃能成善(D)他認為「其善者偽也」,肯定人性的善良根本為偽裝出來的(E)荀子學說,其觀點與方法與孔孟有不同處,出發點不同但目的仍是相同的。  ABCE

45‧勸學(A)選自荀子之首篇(B)旨在說明「學」之重要(C)其所論為學之目標在敦品、致聖、美身、止於至善(D)論治學之方法,在學貴專一、隆禮親師、虛心求進、假物以學(E)可代表古代法家教育思想。  ABCD

46‧荀子勸學篇(A)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B)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C)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D)「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意指環境的重要(E)荀子以為「學不可以已」。  ABCDE

47‧荀子與孟子(A)皆為戰國時人,孟子較荀子為後(B)荀孟並稱,為儒家兩大宗派(C)孟子主性善,法先王;荀子主性惡,法後王(D)孟子辨義利,荀子隆禮重樂(E)孟軻撰孟子,荀況著荀子,兩書皆由劉向定名。  BCD

48‧荀況、孟軻(A)荀主張性惡,孟主性善(B)教育上,荀倡「盡性行善」,孟子倡「化性起偽」(C)孟子思想重「義」,荀子隆「禮」(D)孟師法先王,荀師法後王(E)二人皆為春秋時儒家的兩大宗派倡導者,故史記以孟、荀合傳。  ACD

49‧孟子、荀子皆善舉譬喻以說理,下列事例請選出正確者(A)孟子舉堯、舜、禹忙於治國,無暇耕種,以斥許行「賢君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之說(B)孟子以「挾泰山以超北海,為長者折枝」,說明「不能」與「不為」的區別(C)荀子以「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說明學習環境的重要(D)荀子以「肉腐出蟲,魚枯生蠹」;「強自取柱,柔自取束」來說明君子當慎其所學(E)荀子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說明假物以學的重要。  ABD

50‧先秦諸子(A)最先談論先秦學派者,為莊子天下篇;而始分各家予以立名者,為司馬談論六家要旨(B)荀子之學,源出孔子,其學以禮為宗:唯主「性惡」,與孟子有所不同耳(C)公孫龍子善為堅白之辯,其學即「名家之學」,乃中國最早之理則學(D)呂氏春秋為雜家有著作之始,其內容龐雜,以法家思想為主幹,而揉和儒、墨、道、名、陰陽諸家之說(E)老子之學,因循自然,主張無為而治;然而其學說言理者多,不易與真實人生切合。  ABCE

51‧論學作品(A)荀況勸學,代表古代儒家的教育思想,主張學必專一與累積(B)蘇軾稼說送張琥,以「不以物傷性」勉琥務學之道(C)曾鞏墨池記,因王盛之請而作,旨在說明透過學習以提高道德修養(D)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以「博觀約取,厚積薄發」勸勉馬君則勤力向學(E)洪亮吉與孫季逑書,係與孫星衍談論治學志趣及惜時向學之書信。  ACE

52‧經史子集(A)經書皆為儒家傳道之書,至宋代成為十三經(B)史記是正史的第一部,是紀傳體的通史,魏晉以後「史記」二字成為司馬遷書之專稱(C)首先談論諸子學派的是荀子,荀子之學源出孔子,傳六經而兼通百家之學(D)韻文發源於歌謠,以詩經為最早,故列為集部的第一部書(E)尚書為我國散文之祖。  ABE

53‧句法與修辭(A)荀子勸學一篇,重學勝於重思(B)學習方法「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C)為學意義「始乎誦經,終乎讀禮」(D)本文主張為學必須專一、積微、不已始能有成(E)「昔者瓠巴鼓瑟,而沈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在修辭學上為夸飾格。  ADE

54‧句法與修辭(A)荀況「勸學」善用譬喻,文旨易明,又頗雜以有韻之句,便于諷誦(B)李斯「諫逐客書」多用排比,氣勢奔放,節奏明快(C)陶淵明「桃花源記」頗用六朝口語入文(D)韓愈「原毀」多用重複句法,作正反異同之比較,雖為古文,亦有駢體勻稱之美(E)蘇軾「赤壁賦」以散文體作賦,雖全篇不用韻,而屬對巧妙,自成一格。  ABC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39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