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丞傳後敘 練習題

甲‧單一選擇題

1‧「擅彊兵,坐而觀者,相環也。」意謂(A)四周將領各擁彊兵,坐視不救(B)諸將袖手旁觀,以致四周敵兵為所欲為(C)軍容壯盛,諸將環坐而檢閱之(D)四周雖部署彊兵,卻束手無策。  A

2‧「寧能知人之卒不救,棄城而逆遁?」意謂(A)豈能預知別人的軍隊無法自保,就棄城而逃(B)安能了解他人終於不救之理,預先棄城投降(C)如困曉得他人不肯發一兵卒,必須作部署,背城一戰(D)那裏知道別人終究不加援手,預先放棄城池而逃走呢?D

3‧「君子□□□□,不說人之過。朝有過,夕改則與之;夕有過,朝改則與之。」缺空的成語可以是(A)莊敬自強(B)援疑質理(C)成人之美(D)行己有恥。  C

4‧「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加△記號的詞語,可換為(A)保障(B)圍困(C)攔截(D)籠罩(E)迂迴。A

5‧「人之將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其在辯明何種之謗(A)許遠之畏死而辭服於賊(B)張巡、許遠之死守(C)城陷始於許遠所防守處(D)許遠之才不若張巡。  C

6‧「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雲敢不死。」「欲將以有為」意謂(A)打算藉機逃走(B)擬變節後飛黃勝達(C)擬藉賊兵以報賀蘭進明之仇(D)擬詐降以殺敵復仇。  D

7‧「因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南霽雲此舉是為了表示(A)嚇阻對方(B)請罪對方(C)憤慨痛心(D)深自反悔。  C

8‧「兩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意在(A)慨歎兩家子弟不肖,不能繼承父志(B)慨歎兩家子弟材智低下,不能了解其父之苦心栽培(C)贊歎二位父親用心良苦,兩家子弟難克紹箕裘(D)慨歎兩家子弟不肖,不能通盤了解其父忠心報國志向(E)指責兩家子弟不肖,不能通權達變。  D

9‧「欲將以有為之,公有言,雲敢不死」之「欲將以有為。」意謂(A)打算藉機逃走(B)擬變節後飛黃勝達(C)擬藉賊兵以報賀蘭進明之仇(D)擬詐降以殺敵復仇。  D

10‧「如巡、遠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猶不得免,其他則又何說!」韓愈感歎(A)兩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B)世上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C)小人自比於逆亂,設淫辭而助之攻(D)二公之賢,其講之精矣。  B

11‧「當二公之初守也,寧能知人之卒不救,棄城而逆遁?」乃言張、許二公(A)死守睢陽之不智(B)死守睢陽係臨時起意(C)奉命死守睢陽,職責所在(D)死守睢陽以待援兵。  D

12‧「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巡因一見問姓名,其後無不識者」此言張巡(A)強識的功夫(B)可親的態度(C)辦事的認真(D)待人的熱忱。  A

13‧「嘗見嵩讀漢書……因誦嵩所讀書,盡卷,不錯一字。嵩驚,以為巡偶熟此卷,因亂抽他帙以試,無不盡然。嵩又取架上諸書,試以問巡。」「他帙」乃指:(A)其他書(B)他人之書(C)其他版本(D)他卷。  D

14‧「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僅」義為:(A)僅僅(B)剛好(C)接近(D)不過。  C

15‧「自比於逆亂,設淫辭而助之攻」意謂(A)相互朋比營私,並捏造謠言攻擊他人(B)與逆賊一齊為亂,專說誣言陷害忠良(C)阿附於亂賊,而設下花言巧語的陷阱,以誘使忠良(D)阿附於逆賊,因而捏造誇張不實之言以攻擊忠良。  D

16‧「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意謂(A)巡、遠不畏死,故能留名千古(B)二公之賢,深謀遠慮(C)爭功論勞,不肯稍讓(D)屏障天下,功業彪炳。  D

17‧「寧能知人之卒不救,棄城而逆遁」意謂(A)確知他人不肯派兵救援,而須及時棄城而逃(B)怎知別人不及派兵救援,而須預作投降準備(D)那知別人始終不肯派兵救援,而須事先棄城而逃。  D

18‧「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意謂(A)凡物衰敗必有徵象(B)凡物衰敗必有開始(C)凡物衰敗必有痕跡可循(D)凡物衰敗必有道理可說。  B

19‧「陽陽如平常」「陽陽」意謂(A)志氣高昂之狀(B)剛強的樣子(C)神色舒坦自如,毫不在乎的樣子(D)自得之貌。  C

20‧「自比於逆亂」意謂(A)自己阿附於叛逆亂賊(B)自己與叛逆亂賊相比(C)自己率軍攻擊叛逆亂賊(D)自己比叛逆亂賊更差。  A

21‧「士卒僅萬人」意謂(A)士兵超過一千人(B)士兵還不到一萬人(C)士兵剛好一萬人(D)士兵將近一萬人。  D

22‧「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就盡之卒」意謂(A)將要傷亡殆盡的士卒(B)已經傷亡大半的士兵(C)士兵全部傷亡(D)士兵全被殲滅。  A

23‧「當二公之初守也,寧能知人之卒不救,棄城而逆遁」「逆遁」意謂(A)兵敗投降(B)轉身逃亡(C)預先逃走(D)暗中逃走。  C

24‧「以為巡死而遠就虜,疑畏死而辭服於賊」「辭服」意謂(A)脫下喪服(B)脫去官袍(C)換上新衣服(D)卑辭請降。  D

25‧「當其圍守時,外無蚍蜉蟻子之援,所欲忠者,國與主耳,而賊語以國亡主滅」「蚍蜉蟻子」喻指(A)極大的力量(B)持久的力量(C)極小的力量(D)短暫的力量。C

26‧「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意謂(A)棄守城池而圖謀生存的人,無法一一數計(B)棄守城池而計畫存在的人,只有一、二人(C)棄守城池而協助他人的人,不是一個、二個(D)棄守城池而計畫恢復的人,不是一個、兩個。  A

27‧「擅彊兵,坐而觀者,相環也」意謂(A)擁有強大軍隊,駐紮而伺候敵情者,就在四周(B)擁有強大的兵力,彼此幫助而相互往來的,人數很多(C)擁有精銳兵器,鞏固基地而面對敵人者,比比都是(D)擁有強大軍隊,按兵不動而徒然觀望者,到處都有。D

28‧「將其創殘餓贏之餘,雖欲去,必不達」意謂(A)率領老弱殘兵,雖想回家,還是無法走到(B)率領老弱殘兵,雖想奔赴沙場,卻有所不可(C)率領老弱殘兵,雖想解圍突困,卻未能達到(D)率領老弱殘兵,雖想替換精銳士兵,卻無法達成。  C

29‧「授之柄而處其下」意謂(A)給予權柄,而自居下位(B)授予權柄,統領下屬(C)施予權柄,處置部下(D)持有權柄,刑賞部下。  A

30‧「苟此不能守,雖避之他處何益」意謂(A)如果此地下能防守,雖然避往其他地方,又有什麼用呢(B)如果此地不能防守,雖有他軍來避,又有什麼用呢(C)如果此地不能防守,雖然避開仇怨,又有什麼用呢(D)如果此地不能防守,雖然困守城中,又有什麼用呢?  A

31‧「雖愚人亦能數日而知死處矣。」「數」字音義同於(A)「數」罟不入汙池(B)學「數」有終(C)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D)會「數」而禮勤。  C

乙‧多重選擇題

1‧「亦見其自比於逆亂,設淫辭而助之攻也」句中「比」字意同於:(A)義之與「比」(B)小人「比」而不周(C)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洒之(D)「比」見晨光,則欣然有生望焉(E)「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  B

2‧古文家(A)韓愈,諡曰文,後人稱韓文公,居唐宋八大家之首(B)柳宗元、酈道元,擅長寫景,亦以古文名家(C)歐陽修,號醉翁,諡文忠;力尊韓文,嘗知貢舉,扭轉文風(D)王安石,號半山,有才略,嘗創行新法,工為文,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ACD

3‧「外面既沒有□□□□的援助,我們只好孤軍奮戰了。」缺空的詞語可以是(A)一呼百諾(B)蚍蜉蟻子(C)蚍蜉撼樹(D)一絲一毫(E)區區之力。  BDE

4‧「張巡、許遠苦守睢陽城,身陷重圍,□□□□,卻不見蚍蜉蟻子之援。」缺空的成語可以是(A)危如累卵(B)勢如破竹(C)朝不保夕(D)靦顏借命(E)岌岌可危。ACE

5‧「巡就戮時,顏色不亂,□□如平常」缺空的詞語可以是(A)陽陽(B)揚揚(C)洋洋(D)漾漾(E)施施。  ABC

6‧文學家及其主張(A)曹丕首倡文氣說,強調「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B)方苞文學程、朱,嚴標義法,非闡道翼教,有關人心之文不苟作(C)歐陽修力尊韓愈之文,以明道致用為本(D)韓愈提倡古文運動,以發揚聖學為己任(E)全祖望精研經史,生平服膺朱熹,更玫力於史傳,尤於表彰氣節,不遺餘力。  ACD

7‧序(A)亦作「作」乃文體之一(B)書序用以紹介、補充、記讀後。如:張中丞傳後敘(C)贈序乃贈人以言,以表敬愛,或陳忠告之誼者。如:師說(D)稼說送張琥屬序跋類(E)黃花岡烈士事略序屬贈序類。  ABC

8‧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避之他處何益」之「之」,往也(B)「創殘餓羸之餘」之「羸」,受傷(C)「沮遏」之「沮」,阻止(D)「自比於逆亂」之「比」,較也(E)「士卒僅萬人」之「僅」,只也。  AC

9‧下列成語解釋,何者為正確(A)成人之美:成全別人的美事美名(B)兒童之見:無知之見(C)蚍蜉蟻子:比喻無濟於事(D)尺寸之地:喻其地之小也(E)鬚髯若神:飄逸瀟灑,若神仙中人。  ABDE

10‧下列成語解釋,何者為正確(A)陽陽如常:神色自若,安詳鎮定(B)顏色不亂:面無人色(C)棄城逆遁:預先棄城逃走(D)食不下咽:指憂慮不安(E)辭服於賊:以卑辭勸降敵人。  ACD

11‧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逆遁」,迎接(B)「蔽遮江淮」之「蔽遮」,阻止(C)「淫辭」,誇張而無依據之言論(D)「浮屠」,「寺屠」,寺廟(E)「起旋」,起身小便。  CE

12‧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辭服於賊」之「辭服」,卑辭請降(B)「且不下咽」之「且」,況且(C)「嵩常在圍中」之「圍中」,危難之間(D)「粗問」,略問(E)「顏色不亂」之「顏色」,臉色。  ADE

13‧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欲將以有為」意謂盼能得君重用,兼善天下(B)「以文章自名」意謂因善寫文章而出名(C)「授之柄而處其下」意謂讓出權力,屈居其下(D)「不可一二數」言其多也(E)「亂抽他帙」意謂隨便翻閱他人的書籍。  BCD

14‧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意謂凡物衰敗,必有痕跡可循(B)「陽陽如平常」之「陽陽」意謂志氣高昂之狀(C)「當二公之初守也,寧能知人之卒不救,棄城而逆遁」之「逆遁」意謂暗中逃走(D)「遲遲吾行」意謂離去時之猶豫不決(E)「金聲而玉振」意謂樂聲之鏗鏘悅耳。  A

15‧下列五句皆有「云」字,何者與「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使知前輩之風俗云」之「云」字意義相同?(A)由是狂名振一時,至比之王鐵鎗「云」(B)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C)獨高其義,因以遺於世「云」(D)余宗老塗山,左公甥也,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E)「于嵩,貞元初死於毫、宋間。嵩無子。」張籍「云」。  ACD

16‧下列五句,何者與「亦見其自比於逆亂」之「比」字意義相同(A)無適也,無莫之,義之與「比」(B)願「比」死者一洒之(C)「比」得軟腳病(D)「比」見晨光,則欣然有生望焉(E)君子周而不「比」。  E

17‧「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之「因」意同於(A)為高必「因」丘陵(B)巡「因」一見,問姓名(C)踐華為城,「因」河為池(D)「因」燒其券,民稱萬歲(E)「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ABC

18‧詞語異同(A)「沈魚出聽」、「六馬仰秣」二句極言音樂之感物(B)「蹞步千里」、「駑馬十駕」二句均用以喻持續不懈必可成功(C)「青出於藍」、「每況愈下」可以表同一意念(D)「蚍蜉蟻子」、「尺寸之地」均屬夸飾格(E)「千百就盡之卒」、「百萬日滋之師」二句表示雙方兵力之懸殊。  ABDE

19‧詞語異同(A)「尺寸之地」與「蕞爾之地」均指其地偏僻(B)「開誠布公」與「披肝瀝膽」均指愛護人民(C)「辭服於賊」與「靦顏事仇」均指投降(D)「成人之美」與「玉成其事」均指成全別人的美事美名(E)「愧恥求活」與「仰人鼻息」均指苟且偷生。CDE

20‧下列成語,何者可用來形容「無知之見」(A)生公說法(B)兒童之見(C)真知灼見(D)扣槃捫燭(E)左支右吾。  BD

21‧用以形容「竭誠相待」的成語是(A)銘肌鏤骨(B)肝膽相照(C)披肝瀝膽(D)推心置腹(E)摳心挖膽。  BCDE

22‧下列成語,何者可用來形容「神色自若,安詳鎮定」(A)陽陽如常(B)趾高氣揚(C)從容不迫(D)深自期許(E)顏色不亂。  ACE

23‧下列那一組詞義相反(A)「陽陽如常」與「愀然變色」(B)「隔岸觀火」與「見義勇為」(C)「得心應手」與「莫衷一是」(D)「視死如歸」與「靦然視息」(E)「隨方就圓」與「與世推移」。  ABD

24‧下列那一組詞義相反(A)「自許其高」與「自暴自棄」(B)「開誠布公」與「各懷鬼胎」(C)「高材疾足」與「蓋世之才」(D)「探囊取物」與「捨本逐末」(E)「聲東擊西」與「惹是生非」。  AB

25‧就下列成語中選出正確無誤者(A)置之度外(B)尺寸之地(C)置椎之地(D)最爾之地(E)杯水車新。  AB

26‧就下列成語中選出正確無誤者(A)神色自若(B)貌如其心(C)擁兵自保(D)輸誠相以(E)自許甚高。  ABCE

27‧就下列成語中選出正確無誤者(A)優遊自在(B)落紙如飛(C)鼎獲如飴(D)不識時物(E)意到筆隨。  ABE

28‧詞語異同(A)「神器」與「鼎祚」均指帝位(B)「顏色」與「形容」均指臉色(C)「起旋」與「施施」均指徘徊(D)「蔽遮」與「藩籬」均指掩護(E)「卓卓」與「餘裕」均指有餘。  ABD

29‧詞語異同(A)「首尾」與「始末」均指經過(B)「逆遁」與「遠引」均指預先逃走(C)「不恤」與「不吝」均指不惜(D)「沮遏」與「抑扼」均指阻止(E)「陽陽」與「從容」均指安然鎮定。  ACDE

30‧下列解釋,何者為正(A)蘇軾留侯論:「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卒然」即「猝然」(B)汪中先母鄒孺人靈表:「日常姊守舍,攜中及妹累然丏親故,率日不得一食」,「累然」即「蕩然」(C)連橫臺灣通史序:「此則不佞之幟也」,「不佞」即「不才」(D)宋濂秦士錄:「歸詢其所與遊,亦未嘗見其挾冊呻吟也」,「呻吟」即「呶呶」(E)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將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屠」,「浮屠」即「寺塔」。  ACE

31‧下列那一組是同義詞(A)「骨肉」與「至親」(B)「謙沖」與「謙虛」(C)「鳴琴」與「垂拱」(D)「浮圖」與「策畫」(E)「信宿」與「守信」。  ABC

32‧下列詞語,何者可用來形容「不惜」之意(A)不忮(B)不恤(C)不論(D)不嫉(E)不吝。  BCE

33‧下列詞語,何者可用來比喻「安詳鎮定」之意(A)詡詡(B)陽陽(C)從容(D)遽然(E)造次。  BC

34‧下列詞語,何者可用來形容「小小」之意(A)區區(B)彈丸(C)悃悃(D)款款(E)戔戔。  ABE

35‧下列那一組詞義相反(A)「逆遁」與「死守」(B)「卓卓」與「庸碌」(C)「圍中」與「軍中」(D)「縣官」與「天子」(E)「乖迕」與「違背」。  AB

36‧下列那一組詞義相反(A)「顏色」與「臉色」(B)「陽陽」與「倉皇」(C)「起事」與「治平」(D)「不避」與「不少」(E)「農功」與「農事」。  BC

37‧韓愈(A)唐河南河陽人,昌黎乃其郡望(B)力主「文以載道」之說(C)以復古為革命(D)明茅坤編唐宋八大家文鈔以韓愈為首(E)東坡稱為「匹夫而為百世師」。ACDE

38‧韓愈(A)作師說,抗顏為師,以是得狂名(B)由母鄭氏撫之成立(C)不恤生死,以排佛老(D)王維稱其「匹夫而為百世師」(E)以復古為革命,提倡散文,務斥駢體。  ACE

39‧韓愈(A)字退之,唐河南昌黎人,故世稱韓昌黎(B)以發揚聖學為己任,不恤生死以排斥佛老(C)率先領導古文運動,與柳宗元、劉禹錫等抗顏為師(D)東坡謂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E)明茅坤視之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BDE

40‧張中丞傳後敘(A)李漢先作張巡傳,韓愈作張中丞傳後敘以補其闕(B)所補乃許遠事及南霽雲事首尾(C)張巡傳只為張巡辯謗(D)本敘前三段乃議論,後二段乃敘事(E)第五段記張籍所聞于嵩軼事。  BCD

41‧韓愈、柳宗元(A)韓諫迎佛骨被貶,柳坐王叔文黨被謫(B)韓倡古文運動,柳倡新樂府運動(C)韓詩喜用怪僻之字,柳文雄深雅健(D)韓文載有教化,柳氏記遊情景交融(E)韓氏嘗譽柳文似司馬子長。  ACDE

42‧韓愈、歐陽修(A)韓字退之,歐字六一(B)韓由嫂氏撫養,歐由母氏撫養(C)韓倡古文運動,歐尚華麗無實之文(D)韓氏撰有隋史,歐氏撰有新五代史(E)韓氏早歲刻苦為學,通六經百家之書;歐氏早年得愈遺稿,遂倡為古文。  BE

43‧韓愈與蘇軾(A)韓為唐朝河南河陽人,蘇為宋眉州眉山人(B)二人皆詩文並擅,文則長於議論(C)韓卒諡文忠,蘇卒諡文正(D)蘇嘗稱韓為「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E)後人嘗謂「韓文如海,蘇文如潮」。  ABD

44‧古文家(A)韓愈諡曰文,後人稱韓文公(B)柳宗元亦為古文運動之中堅人物(C)歐陽修力尊韓文,獎掖後進,使古文成為文章之正宗(D)方苞號望溪,為清桐城派之祖(E)姚鼐、劉大櫆同為名家。  ABCDE

45‧古文運動(A)乃唐朝韓愈所提倡(B)主張以文涵蘊教化(C)柳宗元亦為此一運動之主要人物(D)至宋歐陽修力崇韓文(E)曾鞏、李翱、王安石及三蘇繼起,乃有唐宋八大家之稱。  ABCD

46‧關於序(A)張中丞傳後敘乃李翰為張巡傳所作的後序(B)稼說送張琥、黃花岡烈士事略序為書序之他序類(C)師說、臺灣通史序則屬贈序類(D)正氣歌並序之序文在說明正氣存在的狀況,以及正氣的重要與價值。  DE

47‧古文(A)對今文而言,在經學上為古文經(B)對籀文而言,為孔子壁中書(C)對楷書而言,為秦小篆(D)對八代之文而言,為韓愈所倡載道之散文(E)對語體文而言,為文言文。  ABDE

48‧散文、駢文(A)散文盛於唐宋,駢文盛於六朝(B)韓愈主張古文運動,庾信主張駢文運動(C)散文重在樸實無華,駢文貴能對偶工整(D)兩者均屬無韻之文(E)散文又稱古文,駢文又稱四六文。  ACDE

49‧古文名家(A)蘇軾長於策議論辨,詩詞書畫亦冠絕一時(B)歐陽修倡古文,以明道致用為主(C)韓愈以發揚聖學為己任,提倡散文,務斥駢體(D)方苞嚴標義法,非闡道翼教有關人心之文不苟作(E)柳宗元之文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  ABCDE

50‧下列敘述何者為是(A)劉基之文,理充詞沛,雖未能方駕魏徵,而可與唐宋八大家媲美(B)蔣夢麟西潮一書,文字清醇,出版後有丹麥文及英文譯本(C)隨園先生袁枚,詩詞駢散文風行天下,自成一家(D)劉鶚老殘遊記,雖名遊記,實乃清末諷刺小說(E)韓愈力倡古文,立明道宗經之說,東坡謂之「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DE

51‧句法及修辭(A)與陳伯之書只有「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一節寫景文字(B)與陳伯之書「朱鮪涉血於友于,張繡剚刃於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句,順敘為二、三相連,一、四相連句法(C)張中丞傳後敘前三段議論,不得曰張中丞遺事;後二段敘事,不得曰讀張中丞傳,故標以張中丞傳敘(D)過秦論「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句為夸飾修辭(E)詩經各篇初無篇名,後人取其首句做為篇名。  ACDE

52‧人物傳記(A)張中丞傳後敘之前三段乃敘事,不得曰讀張中丞傳,後三段乃議論,不得曰張中丞遺事,故標以張中丞傳敘(B)秦士錄,名錄而不名傳,以其與正史有別(C)永遠與同自然同在即蔡元培傳(D)左忠毅公軼事之後半,左公被害之後,全記史公事,似乎離題,然史公之身,見左公之影,可見左公之精神不死,故實未離題(E)留侯論即張良傳。  B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39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