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 練習題

甲‧單一選擇題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此人一一為  具言所聞」意謂(A)漁人詳無意中進入桃花源經過(B)漁人詳述所知道的外界情形(C)漁人詳述外界所傳桃花源故事(D)桃花源中人細說當年秦的種種暴政(E)桃花源中人細說先世初來此地謀生的艱辛。

2‧「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意謂(A)桃花源不可以向外人一提(B)桃花源外的事不必在此敘述(C)這裏所見所聞不必向外稱讚炫耀(D)隱居避難不易,不希望外人打擾。

3‧桃花源記一文中,下列文句之詮釋何者正確(A)「晉太元中,武陵人」,表示實有其時,實有其人(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形容洞中之景色美如神仙之境(C)「先世避秦時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表示陶公目擊世變,恥復屈身異代,故托言避秦(D)「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表示村中之人生活富足。

4‧「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意謂(A)漢、晉、魏均不知(B)知漢,不知魏、晉(C)知魏、晉,不知有漢(D)漢、晉、魏,或知,或不知。

5‧「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句意同於(A)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B)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C)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D)大隱隱於市。

6‧作者、著作(A)陶潛著有東籬樂府(B)劉義慶著有太平廣記(C)屈原著有楚辭章句(D)蘇轍著有欒城集(E)方苞著有小倉山房詩文集。

7‧「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意謂(A)不問人間是與非(B)不想仕宦求進(C)與世隔絕已久(D)不願與人紛競。

8‧「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意謂(A)老人、小孩,均能欣然自得(B)老人顧養小孩,博得小孩嬉笑(C)老人、小孩俱存赤子之心(D)含飴弄孫,享得清福。

9‧「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句,與老子何種政治思想相合(A)治國如烹小鮮(B)愛民如保赤子(C)小國寡民政治(D)臣為君閒之政。

10‧「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意謂(A)男女服飾與當時晉人完全一樣(B)男女服飾如同蠻夷之服(C)男女服飾如同來自外地的人(D)男女服飾同於漁人之服。

11‧「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意謂(A)來此之後,與外界隔絕已久(B)來此之後,生活陷入困厄(C)來此之後,進退陷入兩難(D)來此之後,無法覓路出去。

12‧「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意謂(A)景緻單純(B)變化多端(C)氣象萬千(D) 繽紛奪目。

13‧「復前行,欲窮其林。」「欲窮其林」意謂(A)想要砍盡森林(B)想要走到森林的盡頭(C)想要算遍林中樹木(D)想要看透林中的景緻。

14‧「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絕境」意謂(A)危險之地(B)與外界阻隔之地(C)無人能到之地(D)山谷斷崖之地。

15‧「得其船,便扶向路」意謂(A)找到了船,就扶著船划行(B)獲得了船,就邊扶著船舷邊划(C)得到了船,就忘了歸路(D)找到了船,就順著以前的路划行。

16‧「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忘路之遠近」意謂(A)忘記測量路途多遠(B)忘記路的方向(C)忘了遠路還是近程(D)忘了走多遠的路。

17‧「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阡陌交通」意謂(A)縱橫交錯(B)往來人多(C)交通發達(D)互通有無。

18‧「初極狹,才通人」意謂(A)起初很窄,只能供一人通過(B)起初很窄,只能容納一人講話(C)起初範圍很小,才能任人自由活動(D)起初很窄,只能攙著一人過去。

19‧「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意謂(A)井然有秩,安祥和平(B)河清海晏,政治清明(C)躬耕自給,不仰他人(D)鄰里和睦,常相往來。

20‧「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意謂(A)連漢朝都不知道了,何況是魏朝、晉朝(B)漢朝與魏、晉不能相提並論(C)不想知道漢朝,那魏晉就不必說了(D)魏晉之人,無論如何無法知道曾有漢朝之人。

21‧「不足為外人道也」意謂(A)不值得向外人說,免受外人干擾(B)不值得帶外人來,免起佔領的心(C)不可以走出外面,不必增加困擾(D)不願意替外人效勞,寧願清淡的過日子。

22‧桃花源記作文動機(A)託言避秦,自闢一理想境地(B)以記實之筆敘寫實景(C)敘寫鄉間農人悠閒的生活(D)從桃花源的描寫中諷諭在位者。

乙‧多重選擇題 

1‧「經先生指點迷津,□□□□,獲益匪淺。」缺空的成語可以是(A)茅塞頓開(B)豁然開朗(C)恍然大悟(D)抱薪救火(E)投鼠忌器。

2‧「修養良好的人對於生活中的逆境,也能□□處之。」缺空的詞語可以是(A)怡然(B)泰然(C)安然(D)淡然(E)喟然。

3‧句法與修辭(A)荀況「勸學」善用譬喻,文旨易明,又頗雜以有韻之句,便于諷誦(B)李斯「諫逐客書」多用排比,氣勢奔放,節奏明快(C)陶淵明「桃花源記」頗用六朝口語入文(D)韓愈「原毀」多用重複句法,作正反異同之比較,雖為古文,亦有駢體勻稱之美(E)蘇軾「赤壁賦」以散文體作賦,雖全篇不用韻,而屬對巧妙,自成一格。

4‧陶潛、韓愈(A)陶氏晉潯陽柴人,卒於劉宋文帝時(B)陶氏高風亮節,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乃辭任職方八十餘日的彭澤令(C)韓氏,唐河南河陽人,卒諡文(D)韓氏以發揚聖學為己任,力斥佛老;並以復古為革命,提倡散文(E)東坡稱許前者之詩「質而實綺,ㄑㄩˊ 而實腴」,稱許後者「一言而為天下法,匹夫而為百世師」,俱是的論。

5‧下列五句並有「要」字,選出「要」字意義相同之文句(A)「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之「要」(B)「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之「要」(B)「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之「要」(C)「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之「要」(D)「陵壓百姓而要其上」之「要」(E)「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要」之「要」。

6‧(甲)「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 (乙)「子孫萬世,亦可以長保無虞」;「不虞之譽」(丙)「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丁)「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歲餘去且半,又歲餘盡去,其家遂貧」,以上四組文句中,每組各有兩個做△記號的字,其字義相同之組別為(A)甲乙丙丁(B)乙丙丁(C)甲乙丙(D)甲丙丁。

7‧下列成語,何者可用來比喻「人格高潔」(A)申申夭夭(B)軒軒自得(C)山高水長(D)耿介絕俗(E)淵渟嶽峙。

8‧下列成語,何者可用來形容「心情愉快,自得其樂」(A)怡然自樂(B)悠然自得(C)心曠神怡(D)逍遙自在(E)飲冰茹蘗。

9‧下列那一組詞義相反(A)「高風亮潔」與「行不由徑」(B)「自出機杼」與「別出心裁」(C)「怨聲載道」與「有口皆碑」(D)「拭目以待」與「不屑一顧」(E)「故態復萌」與「洗心革面」。

10‧下列那一組是同義詞(A)「服行」與「躬蹈」(B)「不齒」與「不屑」(C)「小人」與「肉食」(D)「黃髮」與「台背」(E)「垂髫」與「二毛」。

11‧下列那一組是同義詞(A)「繽紛」與「燦爛」(B)「豁然」與「開朗」(C)「儼然」與「端莊」(D)「問津」與「訪尋」(E)「絕境」與「隱居」。

12‧序(A)文體名(B)一為陳述作者著作之旨趣,如黃花岡烈士事略序(C)序亦可作敘,自序即自敘(D)一為贈序,贈人以言,以表敬愛,如送東陽馬生序(E)一為記序,如桃花源記。

13‧寫景之文(A)以水經注為宗(B)柳宗元最擅寫景,其記山水諸作,千載之下無出其右者(C)丘遲與陳伯之書為寫景之佳作(D)岳陽樓記純屬寫之文(E)桃花源記以淳美之筆,寫真實之景。

14‧陶潛(A)字淵明(B)曾出任彭澤令,僅八十餘日,即解印綬去,賦歸去來辭以見志(C)所為詩恬淡真醇,以田園詩著稱(D)又與謝靈運唱和,並為山水詩之祖。

15‧陶潛(A)號五柳先生(B)曾出任彭澤令(C)賦有歸去來辭(D)善解音律,嘗蓄素琴一張,撫弄以寄其意(E)所為詩篇,頗能反映時代亂離之苦。

16‧王維、孟浩然比較(A)王維襄州襄陽人,孟氏太原祁人(B)王維盛唐詩人,孟氏中唐詩人(D)王維字摩詰,孟氏字浩然(E)王氏有王摩詰全集,孟氏有孟浩然集。

17‧王維(A)歐陽修譽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B)字摩詰(C)號為詩佛(D)盛唐詩人(E)書畫均妙。

18‧孟浩然(A)隱於鹿門山(B)以七言律詩最著(C)字浩然(D)襄州襄陽人(E)進士不第。

19‧三蘇比較(A)皆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B)其文出自國策、莊子、縱橫家(C)長於策論,最受士子重視,為應制之範文(D)為歐陽修所拔取(E)以蘇軾之才氣最為橫溢。

20‧蘇軾與蘇轍比較(A)同榜登進士(B)反對王安石新法(C)轍文汪洋宏肆,軾文汪洋澹泊(D)同法其父洵為文,一時知名,世稱「三蘇」(E)軾精研佛學,轍晚年讀書學禪以終。

21‧陶淵明、王維比較(A)俱屬田園詩人(B)陶詩樸質,王詩閑雅清淡(C)蘇軾評陶詩質而實綺、王維詩中有畫(D)鍾嶸以陶為田園詩人之宗,王士禎以王為詩佛(E)陶著有靖節先生集,王著有王摩詰全集。

22‧蘇軾文評(A)評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B)評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C)評陶潛「質而實綺,ㄑㄩˊ而實腴」(D)自評「論大道似韓愈,記事似司馬遷」(E)評歐陽修「其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皆可出;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

23‧國學常識(A)王維描寫田園近陶淵明,描寫山水近謝朓(B)蘇軾詞與辛棄疾並稱,自成豪放一格(C)孟浩然詩圓轉超絕,多入於聖,長於五絕(D)謝靈運性奢靡,為田園詩派之祖(E)東坡評陶潛詩為「質而實綺,ㄑㄩˊ而實腴」。

24‧句法與修辭(A)桃花源記之前有詩,一若其序也者(B)桃花源記頗用六朝口語入文(C)陶淵明託言避秦,撰桃花源記自闢自由安樂之社會,以寄其意(D)桃花源記所記之處,確有其地(E)梁啟超以桃源為陶公理想中之「聖賢國度」。

25‧「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句中的「遠近」為偏義複詞。與下列各句引號中之詞用法相似的是(A)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B)如人飲水,「冷暖」自知(C)事無「大小」,悉以咨之(D)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39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