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國文作文致勝要訣

前言

聯考國文作文四十分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不僅是國文一科得分高下之關鍵,更是總分超前的保證。以下提供的作文致勝要訣,若能在考前深切體會,配合範文細加揣摩,潛移默化之下,臨場提筆必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語云:「臨陣磨槍,不亮也光」。斯之謂也。

一、做好時間管理,妥善控制篇幅

聯考作文必須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因此時間的分配與掌控是相當重要的功夫。尤其八十六年日大將作文分成兩小題,時間的分配得當與否更形重要。由於做測驗題的時間較易控制,因此宜先寫測驗題,大約花三十~四十分鐘;其餘四十~五十分鐘專寫作文。作文(或非選擇題)在一題以上的,宜按配分比例來分配時間,如其中一小題佔十分(非選擇題總分四十分);另一小題佔三十分。則前一小題大約用十五分鐘時間完成;後一小題大約用三十五分鐘時間完成。分配的時間一定要嚴格控管,務必做到兩題都寫。考生如果時間控制不好,只寫一題,只能拿到一題的分數,另一題完全沒作答,得零分,那就太可惜了。

題目如果有規定字數的,考生不妨在動筆寫下第一行時就約略估計一下自己一行可以寫多少字(連標點計算),總共須寫多少行,先行做個記號,如此寫出來的文章長短就可以符合要求了。

二、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談審題

(一)題中每字皆不放過:題中有一字未注意,就可能影響到全篇內容。

例:下列各題中有藍色記號的字容易被忽略。「人生貴適志」(×人生貴立志)、「勤儉建國」(×節儉建國)、「生活中的苦澀與甜美」(×生活中的苦痛與甜美)、「青年自強之道」(×自強之道)、「改良當今社會風氣」(×談當今社會風氣)。

(二)思索題目真正涵義:將含蓄、複雜的題面轉化為明顯、簡單的題面。

例:下列各題皆可代換成括號中的意思。「春暉與春風」(親恩與師恩)、「人性的光輝」(人性善良的一面)、「推動搖籃的手」(母愛)、「艱難造時勢,風雨生信心」(從挫折中培養勇氣)、「與其詛咒四周黑暗,何不燃亮一支蠟燭」(與其攻訐社會,不如參與建設)、「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論寬容)。

(三)找出題目重點所在

子、因果聯結式:重點在因。

例:「善用晚間時刻創造美好人生」「團結奮鬥開創光明前途」「健全的心靈寓於健全的身體」「顯譽成於僚友,德行立於己志」

丑、並列式:找出二者關聯。

例:「燈塔與燭火」「民主與法治」「大我與小我」「人情味與公德心」「以儉立名,以侈自敗說」「憂勞所以興國,豫逸適足亡身」。

◎「A與B」題型的作法

(A)找出A、B二者關係:

相輔相成者:如「民主與法治」、「勤與儉」、「看重自已、關心別人」。
主從關係者:如「大我與小我」、「人情味與公德心」。
對待關係者:如「挑戰與回應」、「接受與回饋」、「有所為、有所不為」。
相反關係者:如「自由與奴役」、「成功與失敗」。
並重關係:如「春暉與春風」。 (B)作法:
A與B並舉的寫法。
先總論A與B;後分論A、B;再AB合的寫法。
先AB並舉、比較,然後捨A從B,或捨B從A的寫法。


寅、簡單式:

例:「一本書的啟示」「安和樂利的社會之省思」「論同情」「根」。

三、成竹在胸,因題制宜—從命題方式談構思

一般作文題命題方式大概有兩種:預設立場與不預設立場。前者的主旨文章題目中已確定,寫作者照題發揮即可,如:「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七三年日大),題目表達「包容的重要」,寫作者要循此方向去發揮,斷不可寫成反對的意見,如此就成「罵題」或「文不對題」。另一種命題方式是不預設立場,題目聯想空間大,寫作者表達正反意見皆可。如「論同情」(七六年日大),題中並無贊同或反對同情的意見,故寫作者固然可以寫「同情心之重要」,亦可表達「反對濫用同情心」。又如「根」(八十年日大),題目並未規定是樹木的根,故寫作者可做種種聯想、引申。第二種命題方式因對學生思考的限制較少,容易得到社會的稱許,故許多命題委員樂於採用,恐將成為聯考作文命題的趨勢,值得同學們注意。然而此類題目因限制少,許多同學突然看到題目,往往聯想太多,主旨難以掌握,使文章散漫無力,變成「容易發揮,難以深入」的情況,得分也就不高了。補救之法是在構思之時不要貪多務得,掌握一種意思,專心致志,反覆闡釋,反而較容易深入,並且前後主旨統一,文章也容易顯出力量。曾國藩復陳右銘太守書中說:「一篇之內,端緒不宜繁多,譬之高山旁薄,必有主峰;龍袞九章,但挈一領。否則,首尾衡決,陳意蕪雜,滋足戒也。」就是這個意思。

四、執簡馭繁論立意

宋、周煇、清波雜志:「有問作文之法於東坡。坡曰:『譬如城市種種物,欲致為我用。有一物焉,曰錢,得錢則物皆為用。作文先有意,則經史皆為我用。』」東坡此言可謂善於取譬。茲說明立意之步驟:

(一)決定題目的中心思想:題目涉及範圍雖廣,但重點只有一個,行文時宜強調此重點,其餘只作陪襯說明。

例:「如何改善台北市的交通秩序」此題涉及:

(A)交通在市政上的重要性。
(B)今日台北市交通秩序之概況。
(C)改善台北市交通秩序之方法。
(D)良好的交通秩序下,台北市呈現的新面貌。

重點在(C)改善台北市交通秩序之方法。故寫此文時宜用至少百分之六十的篇
幅強調此點,其他三點僅能略略述及。

(二)大題小作:題目涵義甚廣,亦未說明偏重於那方面,行文時如各方面都論及,難免備多力分,浮泛不切之病。此時擇一、二點作一篇文章之重心,較容易討好。

例:「論友情」此題至少包涵

(A)友情之可貴。
(B)交友之方法。
(C)朋友的種類。
(D)益友與損友。
(E)友情與愛情、親情之比較。
(F)友情之由來。

作者可以擇一、二點論之,較之面面俱到易深入、精采。

(三) 小題大作:題目涵義較窄,就題目而論不易發揮。此時可將題面擴大引申。

例:「橋」之本義指跨越山谷、河川,溝通兩地之建築,引申可指人與人之間溝通之工具,如友誼、愛情等。

五、文爭起首—談文章的起筆

文爭起首,名家文章無不如此,應考文尤須如此。作文起筆方法,林林總總,然適合應考文起筆者,不出兩點原則:一、開門見山;二、要言不煩。茲列舉較適合應考文之起筆方法如下:

(一) 解釋題義(解釋法):適用於題目須解釋,或自己有獨特見解者。若無須解釋,亦無獨特見解則勿用此法,以免貽人廢話之譏。

例一:知恥不是勇,卻能激發人的勇氣。大凡一個人對於自己的能力,有「恥不若人」的感覺;對自己的行為有「羞於見人」的慚惶;必會激起洗刷恥辱的決心。如此,再愚笨的人,也會變得聰明;再怯懦的人,也會變得堅強,所以孔子說:「知恥近乎勇。」(見陳鴻展知恥近乎勇)

例二: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二) 斬截論斷(論斷法):在文章開頭,用一句斬釘截鐵的話作斷言,往往特別有力,能引人矚目。

例一:天下古今成敗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敗,曰:有毅力者成,反是則敗(梁啟超論毅力)

例二: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於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後將有所不可救者。(蘇軾教戰守策)

(三) 奇峰突起(突起法):此種起法是在開頭用一、二句警策之句為前導,看似突兀,卻正是議論核心所在。此種警策之句,常常使文氣強盛,予人雷霆萬鈞的感覺。

例一:信義行於君子,而刑戮施於小人。(歐陽修縱囚論)

例二:挫折是勇者挑戰的目標,是懦夫逃避的藉口。(陳鴻展從挫折中培養勇氣)

(四) 設喻闡題(譬喻法):以譬喻開頭闡發題目意旨的起法。

例一: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以上譬喻〕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先王之道)

例二: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以上譬喻〕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五)總起大意(總起法):開頭即總起大意,可使讀者一目了然。

例一:求學有三句話,少一句也不行。就是:志願要堅,思想要靈,行為要笨。(羅家倫求學)

例二:諸生相從於此,甚盛。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其慎聽,毋忽!(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

(六)引用格言(引用法):引用與題旨切合的名言或格言為開頭的寫法。

例一:「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顧炎武廉恥)

例二:「不自由,毋寧死。」斯語也,實十八、九兩世紀中,歐美諸國民所以立國之本原也。(梁啟超論自由)

六、筆落驚風雨—談內容的取材

杜甫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的詩文所以能驚風雨、泣鬼神,乃因善於取材。許多考生寫完第一段以後,往往有不知如何下筆之感,下面提供幾項取材的角度。

(一) 演繹推闡:由大前提、小前提推出結論。在行文時可以省略推論的步驟。一連串的推論可使內容鞭辟入裏,文氣勁健有力。

例一:御孫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引用名言作為結論,以下再加證明】夫儉則寡欲【推論一】;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推論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推論三】。故曰:「儉,德之共也。」【結論】侈則多欲【推論一】;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推論二】;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推論三】;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由推論二、三再推論】。故曰:「侈,惡之大也。」【結論】(司馬光訓儉示康。)

例二: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篇)

(二) 歸納事理:不作理論的演繹,而以排比事例獲得歸納性的結論。事例越多,結論準確性越強,說服力也越大。

例一:舜發於畎畝之中【事例一】,傅說舉於版築之間【事例二】,膠鬲舉於魚鹽之中【事例三】,管夷吾舉於士【事例四】,孫叔敖舉於海【事例五】,百里奚舉於市【事例六】。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結論】。(孟子告子篇)

例二: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史記太史公自敘)

(三) 設喻取譬:以譬喻申說事理,往往可使難以清晰說明的道理借譬喻顯現,使讀之者有煥然冰釋之樂。好的譬喻更可使行文氣勢靈動,無枯窘之病。

例一:說者又謂遠與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遠所分始,以此詬遠,此又與兒童之見無異。人之將死,其臟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繩而絕少,其絕必有處。觀者見其然,從而尤之,其亦不達於理矣。【人之將死以下譬喻】(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例二: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 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以上譬喻】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苟子勸學篇)

(四) 出入經史:引用經史成語名句,乃訴諸權威的寫法,一方面顯示文章言之有據,一方面也表現作者的博雅。

例一: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也…」(顧炎武廉恥)

例二:兵法有云:「攻心為上。」是吾黨之建國計劃,即受此心中之打擊者也。(國父心理建設自序)

(五) 證據古今:說理必須有證據,證據能古今並列,足以顯示理論的永久性,不因時代不同而轉變,其說服力亦倍增。

例一:…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石崇以奢靡誇人,卒以此死東市。【古代證據】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貧困。【現代證據】(司馬光訓儉示康)

例二:朱鮪涉血於友于,張繡剚刃於愛子;漢主不以為疑,魏君待之若舊。【古代證據】況將軍無昔人之罪,而勳重於當世?…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將軍松柏不翦,親戚安居,高臺未傾,愛妾尚在;悠悠爾心,亦何可言?【現在證據】(丘遲與陳伯之書)

(六) 能立能破:說理可從正面申論,亦可針對反對的說法加以駁斥,使議論更加圓融,毫無破綻可尋。

例一:人生什麼事最苦呢?…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一種未了的責任…。
翻過來看,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第一件樂事。…【以上能立】
有人說:「既然這苦是從負責任而生的,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是就永遠沒有苦了嗎?」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人生若能永遠像兩三歲小孩,本來沒有責任,那就本來沒有苦。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頭上,如何能躲?不過有大小的分別罷了。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遠不能解除了。【以上能破】(梁啟超最苦與最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39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