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常識
經部
*經的涵義
*經的本質
*六經與六藝
*五經到十三經
*易
*書
*詩
*儀禮
*禮記
*周禮
*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三傳的比較
*論語
*孝經
*爾雅
*孟子
*四書
*大學
*中庸
*今古文經問題的產生
*十三經的今古文之屬
*今古文經之爭
*漢代經學
*晉代至唐代的經學
*宋元明的經學
*清代的經學
史部
*史書的分類
*正史(紀傳)
*編年
*紀事本末
*別史
*雜史
*詔令奏議
*傳記
*史鈔
*載記
*時令
*地理
*職官
*政書
*目錄
*史評
二十五史
*史記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晉書
*宋、齊、梁、陳書
*魏、北齊、北周、隋書
*南、北史
*新、舊唐書
*新、舊五代史
*宋、遼、金、元史
*明史、清史、新元史
其他重要史書
*竹書紀年
*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的續作
*通鑑紀事本末
*國語
*戰國策
*水經注與水經
*臺灣通史
經的涵義
經者,乃織布之縱絲也;此乃織布的最重要的兩條絲之一,引申有「常」的意思。經書,乃記述天道人事「常理」的書。
一家傳道之書,皆可謂之為「經」。如《道德經》、《醫經》、《墨經》。後世則以「經」字專稱儒家傳道之典籍。
最早以「經」稱儒家典籍者,為《莊子‧天運篇》:「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可見戰國時已對孔子據以傳道之書,稱之為「經」。
經的本質
經書,乃我國流傳下來最早的典籍。
經書,乃中華文化承先啟後的關鍵文獻。
經書,乃中國文化的根本。
六經
「六經」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天運篇》。
《六經》乃指《詩》、《書》、《易》、《禮》、《樂》、《春秋》等六部儒家傳道之典籍。
漢代無《六經》之名,只有《五經》之稱;至於《六經》則是稱為《六藝》,只是個名詞而已。
《六藝》有二義:
(1)指《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
(2)指儒家教育的六種內容:禮、樂、射、御、書、數。
從《五經》到《十三經》
漢代《五經》:《詩經》、《尚書》、《易經》、《儀禮》、《春秋》。
唐代《五經》:
孔穎達作《五經正義》:《毛詩》、《偽古文尚書》、《周易》、《禮記》、《左氏春秋傳》。此後五經皆以此為準。
漢以後有《七經》、《九經》、《十經》、《十二經》之說。
《十三經》:
南宋光宗紹熙年間,有《十三經注疏》的合刊本,自此乃有《十三經》之名。
《十三經》之內容:
《易》、《詩》、《書》、《儀禮》、《周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孟子》、《孝經》、《爾雅》
等十三部典籍,其中包含:
(1)「經」六部:《易》、《詩》、《書》、《儀禮》、《周禮》、《春秋》。其
中《春秋》經文合於《三傳》之內,不佔十三之數。
(2)「傳」三部:《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3)「記」四部:《禮記》、《論語》、《孝經》、《爾雅》。
(4)「子」一部:《孟子》。
周易
1.名稱:
《易經》,又名《周易》,明代以後,通稱《易經》。
2.由來:
《易》,由《八卦》所演成。相傳伏羲畫《八卦》,文王作《繫辭》,孔子作《十
翼》。本為卜筮之書,經補充闡釋而成哲理之書;但因其卜筮書之性質,故經秦
火而尚存。《易經》為我國最早之哲理書。
3.版本:
古《易經》有三種:
(1)《連山》:夏代之易經,以《艮卦》為首。
(2)《歸藏》:商代之易經,以《坤卦》為首。
(3)《周易》:周代之易經,以《乾卦》為首。
《連山》、《歸藏》早亡,今唯存《周易》。
4.「易」有三義:
東漢‧鄭玄《六藝論》云:易簡、變易、不易。
(1)易簡:物之始也。《易》述天道人事之理,以六十四卦象萬事萬物,以簡馭繁。
(2)變易:物之用也。每卦六爻,變動不居,而其所得之結果皆不同。
(3)不易:物之體也。宇宙萬物,變化無窮,而終歸於循環無盡。
5.內容:
(1)《卦》:共六十四卦,始於《乾卦》,終於《未濟》卦。
(2)《卦辭》:解釋一卦之意義。
(3)《爻辭》:每卦共有六爻,每爻有一爻辭,分別說明各爻之意義。
(4)《十翼》:共分為《彖辭》(分上、下)、《象辭》(分上、下)、《繫辭》(分上、
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等十篇。
其中《卦辭》、《爻辭》乃解釋卦意,稱為《經》;《十翼》又稱為《易傳》。
6.注疏:
今《十三經注疏》中之《易經》為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
義》。
書經
*名稱:
尚書者,上古之書也;簡稱《書》,元以後,稱為《書經》。
*由來:
傳說古時右史記言,左史記事;記事者為《春秋》,記言者為《尚書》。《尚書》
中記言之篇幅,約占十之八九。
*篇章及體裁:
1.凡五十八篇,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份;包含
虞、夏、商、周等朝代史事。
2.《尚書》共有六種體裁:《典》、《謨》、《訓》、《誥》、《誓》、《命》。
*流變:
書經有今、古文之分,今傳本則為《偽古文尚書》。
2.《今文尚書》:
秦火之後,故秦博士伏生(伏勝)口授尚書二十九篇,漢文帝令晁錯習之,以當
時通行之隸書寫定,稱為《今文尚書》,以別於古文。
3.《古文尚書》:
漢景帝時,魯恭王壞孔子故居,得古籍,皆以蝌蚪文字(孔壁古文)寫成;孔安
國以校伏生二十九篇,結果多得十六篇,是為《古文尚書》。
4.《偽古文尚書》:
晉代永嘉之亂,《古文尚書》亡佚。晉元帝時,梅賾奏上《古文尚書》孔安國
《傳》共五十八篇,當時以為真《尚書》。唐‧孔穎達《五經正義》亦以此為
定本,此後流傳千餘年。宋元明清各代皆有學者懷疑其真實性,至清‧閻若璩
始考證確定其中廿篇為偽作。但以該書行之既久,仍不能廢。今通行存於《十
三經》中而為定本,每被稱為《偽古文尚書》。
*地位:《尚書》乃中國最早的史書;為我國散文之祖。
*注疏:《十三經注疏》中有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
詩經
*由來:
詩經為我國最早之詩歌總集。孔子以前,即流傳為數眾多的詩篇,經孔子重編之後,遂為三一一篇定本《詩經》。
舊說以為孔子曾刪詩,頗有疑義。吳國公子季札至魯國觀樂,其演出次序大致同今本詩經,時孔子方八歲,可見三百篇《詩經》早已流傳於魯國。然孔子曾經整理《詩經》,使「雅頌各得其所」,對詩之保存及流傳甚有功勞也。
*作品時間:
商周之際~春秋中葉。(西元前一一○○西元前六○○年),大概網羅春秋中葉以前五、六百年間的作品。
*篇章及名稱:
凡三一一篇,其中《小雅》有六篇「有目無辭」,故實有三○五篇,統稱三百篇, 故《詩經》又名《詩三百》。今本《詩經》乃傳自西漢毛亨,故又稱為《毛詩》。宋以後通稱《詩經》。
*作者:
除少數作品列有作者之姓名,其餘作者均不可考。
*詩六義:
「風、雅、頌、賦、比、興」合稱為「詩六義」,可分為二部份:
1.內容:
(1)風:
共有十五國風,多為民間歌謠;地域包括黃河流域及漢江上游。其樂調 皆為地方流行之腔調,傳唱鄉里如風之吹動,無所不及,故稱為「風」。
(2)雅:
包括《大雅》與《小雅》,為士大夫之歌詠。其中《大雅》多恭敬齊莊之辭,《小雅》多和悅抒情之歌;朝會之樂歸於《大雅》,燕饗之樂歸於《小雅》。雅者,正也,其詩相對於地方民謠(國風),乃「中夏之正聲」也,故稱為「雅」。
(3)頌:
分為《周頌》、《魯頌》、《商頌》等三部份,乃祭祀時頌贊的樂歌,即廟堂樂歌。頌者,容也,乃兼具歌舞之型態。故「頌」不僅樂歌而已,且又兼有舞蹈。
古來皆以《風》乃里巷民謠,《雅》為貴族政歌,《頌》為郊廟樂曲。然十五《國風》、二《雅》、 三《頌》風格頗多混淆,難據以斷定一詩之歸屬。或以為三者乃音樂上之分別,但此論不足以推翻舊說。今暫依古說,竟無定論。
2.作法:
(1)賦:《賦》者,直陳其事也,即「鋪陳直敘」的白描寫法。
(2)比:《比》者,譬喻說明也,即「以彼狀此」的譬喻寫法。
(3)興:《興》者,因物有感也,即「託物興辭」的聯想寫法。
*版本:
秦火之後,漢代傳《詩》有四家:
魯詩:申培所傳
齊詩:轅固所傳
韓詩:韓嬰所傳
以上並為今文經,合稱為「三家詩」,皆立於學官。 今均亡佚,僅存《韓詩外傳》十餘篇。
4.毛詩:毛亨所傳。屬古文經,乃今傳本之《詩經》。
*文字:
以四言為主,乃四言古詩的代表作。
*價值:
1.《詩經》為我國最早之詩歌總集。
2.《詩經》為我國韻文之祖。
3.春秋時代之實用價值:
(1)朝會聘問,出使專對: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2)時人議論,引詩為證: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
(3)表現情志,掌握倫理,認識事物:
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注疏:
《十三經注疏》: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
宋‧歐陽修《毛詩本義》:論辯《詩經》中《毛傳》與《鄭箋》之說,開後世考辯《毛詩》大小序及《傳》《箋》之先聲。
宋‧朱熹《詩集傳》:廢去《詩序》,多有新義,為明清以降之通行本。
儀禮
*作者:
古文學者以為周公所作;今文學者以為孔子所定。
*名稱:
《儀禮》在漢代只稱為《禮》,乃是《禮經》。「儀禮」二字,最早見於《後漢書》。又名:《士禮》。
內容:
記古代之禮儀,其中又以「士禮」為多,十七篇中,以「士」名篇者有五,故《儀禮》又稱《士禮》。
由來:
漢初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即今之《儀禮》,又名《士禮》,屬今文經。(古文儀禮已佚)
*版本:
《儀禮》版本有三:戴德本、戴聖本、劉向別錄本,皆屬今文經。東漢鄭玄注《儀禮》,採別錄本,是為今本《儀禮》。《禮記》、《儀禮》皆有大戴本、小戴本之別。
*注疏:
《十三經》: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
禮記
*作者:
孔子弟子及其後學者所記,或謂秦漢間儒者所記。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由來:
《禮記》本不是《經》,乃是《儀禮》之《記》;附於禮經(儀禮)各篇之末,闡述《儀禮》各篇之義理,後篇幅日增、內涵益豐,乃獨立成書。今《儀禮》十七篇中尚有十一篇遺有此制。
*版本:
《禮記》本為一百三十一篇。漢‧戴德刪取八十五篇,是為《大戴禮記》;戴聖刪取四十九篇,是為《小戴禮記》。大、小戴《禮記》皆屬於今文經。孔壁所發現的書籍亦有《禮記》; 東漢‧鄭玄注解小戴《禮記》則以古文《禮記》為主,兼用今古文。但《禮記》在漢代並不屬於經書,故無今、古文之爭。唐‧孔穎達《五經正義》,以《小戴禮記》為禮經;《十三經》中之《禮記》取《小戴禮記》。《大戴禮記》散佚,今僅存三十九篇。
*內容:
或言哲理、或論政治制度、或記禮樂器物、或述生活儀節,乃古代生活大全、禮學叢書。
篇章:
雜記禮之制度三十三篇,解釋《儀禮》經義六篇,通論禮之義理十篇。
*性質:
儒家禮治主義與人格教育的重要典籍。
*重要篇章:
《大學》:初學入德之門,儒家最高政治哲學。
《中庸》:孔門傳授心法之書。
《禮運》:闡述大同世界之政治理想。
《學記》:闡述古代教育制度、學習方法等思想。
《檀弓》:以其散文風格多變化而著稱。
《樂記》:《六經》中之《樂經》以佚,由此篇或能見古代音樂方面之思想。
*價值:
梁啟超言:「《禮記》之最大價值,在能供給以研究戰國秦漢間儒家者流--尤其是荀子一派--學術思想史之極豐富的資料。蓋孔氏之學,在此期間始確立,亦在此期間而漸失其真,其蛻變之跡與其幾,讀此兩戴《記》八十餘篇最能明了也。」
*注疏:
《十三經注疏》:鄭玄《注》、孔穎達《正義》。
周禮
*作者:鄭玄以為乃周公所作,然缺乏確實證據。
*名稱:原名《周官》;屬經部,又稱《周官經》。
*出現:
漢初並無此書。武帝時,河間獻王得古文本《周禮》,秘而不傳。王莽時,劉歆為國師,始建立《周官經》,以為《周禮》。屬古文經。
*性質:
《周禮》之內容乃記古代官制。(禮者,並不專指禮儀而已,官制亦屬禮之範圍)《周禮》者,顧名思義,應指周代官制。然其內容實未能與周代實際官制相合,故可視之為理想中的官制。
*內容:
《周禮》所載之官制共分為六部分,故此書分為六篇:
天官:天官冢宰所司,掌理邦治之事。
地官:地官司徒所司,掌理邦教之事。
春官:春官宗伯所司,掌理邦禮之事。
夏官:夏官司馬所司,掌理邦政之事。
秋官:秋官司寇所司,掌理邦刑之事。
冬官:冬官司空所司,掌理邦事之事。
◎《冬官》一篇,在漢時已亡佚,乃以《考工記》補之。
《考工記》:
凡一卷,專記百工之事。清‧江永謂此書為東周後齊人所作。
*價值:
乃我國第一部職官治事的政典。《周禮》所載,不出治國之要務。雖當時並未實行,而後世政治制度,頗受其 影響。隋、唐之世,設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乃受《周官》六部影響而來。
*注疏:
《十三經注疏》: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春秋左氏傳
作者:
相傳為春秋時魯國太史左丘明所作。魯君子左丘明,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孔子據魯史而作《春秋》,多所褒諱貶損;左丘明論輯本事而為之傳,明夫子不以空言立說。
左丘明其人:
姓左,名丘明。《太史公自序》:「左丘失明,厥有國語。」言左丘者,蓋左丘明三字之省也。如:晉重耳(文公),《左傳》稱之「晉重」,名二字則省一字,乃古之常例也。
當與孔子同時。《論語》中有孔子云:「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可證。至於《左傳》一書中之記載史事超出孔子以後數百年者,蓋有後人增益者。古書鮮有未經增益者,《左傳》自不能免。
國籍與身分──魯人,曾任太史。《左傳》中稱魯國為「我」,可知作者應為魯人;又,非有太史之位,應未能睹如此豐富的史料;左丘明當與孔子是師友之間,《論語》中孔子對左丘明之讚美,與《左傳》中引孔子言皆曰「仲尼」,可證。
*名稱:亦名《左氏春秋》、《春秋內傳》。
體例及時間:
編年體。起自魯隱公元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共二五五年間之事。
內容:
內容以記《春秋》所書之史事為主;以魯史為中心,旁及於同時代各國之事。
*流變:
《左傳》原不是經,乃是《春秋經》之傳(解經為傳)。唐孔穎達作《五經正義》,《春秋》取《左氏傳》,此後言《五經》則《春秋》屬《左氏傳》。
*《左傳》是否解《春秋經》?
《春秋經》與《三傳》皆起自魯隱公元年;《春秋經》經文止於哀公十六年,《公羊》、《穀梁》二傳皆止於魯哀公十四年;《左傳》則止於哀公二十七年,而其敘事則遠至孔子身後百餘年,可見非一人之作。且《左傳》記事有經文所無者;經文之記,有《左傳》所無者,足可見二書之史觀與史料皆有出入;《左傳》雖然以「以事翼經」為主,似亦有自成一家之言之志。
*價值:
敘事詳明,令百世以下,具見其本末,對解說《春秋經》甚有貢獻,且具有歷史價值,故有「經之臣,史之祖」的美譽。
腴辭美句,跌宕不群,運筆傳神,縱橫自得,漢之馬、班及唐之韓、柳,皆受其沾溉。
劉知幾《史通》以《左傳》為編年史之祖。 (《四庫全書總目》則以《竹書紀年》為編年史之祖)
*注疏:
《十三經注疏》本:《春秋左傳正義》六十卷,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
春秋公羊傳
作者:
據唐‧徐彥《公羊傳疏》言:此書原傳自子夏,子夏再傳於公羊高,公羊高口傳於其子,子孫五代口傳至漢景帝時,公羊壽乃與齊人胡母子都,寫定成書。
*內容:
以解《春秋》經為主,多釋義例而少記史事。
特色:大體而言,《公羊傳》之優點在解經,只因太重解經,而忽略記事:
1.優點:其解經往往字釋句解,自作問答,反覆申述,極為詳盡。
2.缺點:敘事太少,史事不詳,往往需《左氏傳》的記事來補足。
*價值:
《公羊傳》對《春秋》大義中的正名分、別善惡的解說,最為詳盡,故要研究《春秋》大義,不可不讀《公羊傳》。
*注疏:
《十三經注疏》: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穀梁傳
*作者:
戰國時魯人穀梁子所作。(穀梁子之名各書記載其名不同,或謂名俶,字元始;或謂名喜;或謂名俶,一名赤)穀梁子其人據唐‧楊士勛《穀梁傳疏》言:乃受《經》於子夏,與公羊高同一師承,為《經》作《傳》。
*內容:
亦以解《春秋經》之義例為主,以字釋句解,自作問答之方式解《經》,與《公羊傳》同。
*價值:
《公羊傳》、《穀梁傳》皆以釋義例為主,而《穀》傳之內容不如《公》傳之豐富。《穀》、《公》二傳自西漢以來並立,流傳不絕,可見其本身自有其存在之價值。
《穀》傳之存在,不在其內容豐富與否,而在解《經》之觀點與《公》傳不同。
*注疏:
《十三經注疏》: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
《春秋三傳》之比較
*內容:
《左傳》以記事為主,世稱「記載之傳」。
《公羊傳》、《穀梁傳》以釋義例為主,世稱「訓詁之傳」。
宋‧胡安國《春秋傳》:「事莫備於《左傳》,例莫明於《公羊》,義莫精於《穀梁》。」
*時間:
《春秋經》與《三傳》皆起自魯隱公元年;《春秋經》經文止於哀公十六年,《公羊》、《穀梁》二傳皆止於魯哀公十四年;《左傳》則止於哀公二十七年。
*價值:
一部《春秋》同樣文字,而三《傳》解釋不同,各家自守門戶,堅持己說。讀《春秋》者,可互相參考,取其適當。故三《傳》足為研究《春秋》經互為參考之用。
論語
*作者:
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述編輯而成。
*性質:
屬於「語錄體」。《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是書乃孔門弟子聽課及日常發問的筆記,或記孔子的言語行事。
《論語》為語錄體之祖。
*名稱:
論─有編纂整理之意;語─指夫子(孔子)之語也。
版本:
據何晏《集解》所云,共有三種:
1.《魯論》:魯人所學,屬今文經,凡二十篇。
2.《齊論》:齊人所學,屬今文經,凡二十二篇。
3.《古論》:得之於孔壁,屬古文經,凡二十一篇。
◎今所傳《論語》為《張侯論》:
西漢成帝時,安昌侯張禹,傳《魯論》,後又學《齊論》,採《古論》之說,合而考之,刪其繁惑,從《魯論》二十篇定本,始《學而》終《堯曰》篇,即今之《論語》。
*篇章及內容:
分上、下《論》,共二十篇。北宋‧
其思想以「仁」為重心。闡揚孔子仁義道德之說,倡導愛人及義利之辨,建立道
德明確觀念,而成為中國文化的重心,更發展成中國的傳統文化。
*注疏:
《十三經注疏》為: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朱熹《論語集注》輯宋儒十一家之說,列為《四子書》之一,成為宋以後士子必讀之典籍。
另有清‧劉寶楠《論語正義》,能集眾說之大成。
孝經
*作者:
《孝經》一書乃孔子為曾子述孝道之書。《孝經》中有「仲尼居,曾子侍」句,可見並非孔子或曾子自作,或為曾子之弟子所作。
*性質:
此書應屬記孔子言行理論的一篇,可歸之於《禮記》,然以儒家特重孝道,故單獨提出而為一經。
*篇章:
凡十八章,共一千八百餘字,乃諸經中文字最少者。
*內容思想:
主要意義在《開宗明義》章中提出簡要的總綱:「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由一身以至於天下國家皆在孝道範圍之內。
*孝為百行之首,萬德之源,從孝出發,可達於仁。
*孝道為我國倫理重要的起點,亦可謂之立國之根本。
*注疏:《十三經注疏》: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
爾雅
*作者:
相傳為周公所作,或謂漢‧叔孫通所作,或謂孔門弟子解釋六藝之作;依內容觀之,應為漢代小學家綴輯舊文、遞相增益之作。
*篇章及內容:
今傳《爾雅》共十九篇。
蒐輯古書中的傳注解釋,分類編列;引古今天下之異言,以近於正言;通訓詁之指歸,釋《六藝》之要旨,辨章句之異同;乃分類辭義之辭書。
價值:
其所錄者,群經之外,廣及先秦各書。由此可窺見先秦名物訓釋、古今異言之大略情形。分類編成,利於訓釋之備查,可為讀古書之輔助。我國最古之訓詁書。訓詁之學屬於小學,古人視小學為經學之附庸,故《爾雅》列為《十三經》之一。
*注疏:《十三經》: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
*作者:
非出於一人、輯於一時。或由戰國時鄒人孟軻之弟子公孫丑、萬章等人筆記,而經孟子潤飾而成。
*篇章及體例:
今傳七篇,每篇又分上、下,屬「語錄體」。
*思想及內容:
孔子提出仁字,建立起中國文化的重心;孟子強調義字,將仁的學說動了起來,使仁義二字連接起來,建立起仁義的思想。
孟子主張性善,認為性善乃仁義之根本。
道性善、講仁政、尊王賤霸、民貴君輕、重禮義、輕功利、先富後教、距楊墨、放淫辭。
*地位:
《孟子》一書原屬子書,在《漢書‧藝文志》中列於《諸子略》,乃屬於子書。《孟子》最早列經部,始於五代後蜀孟昶,刻石經於成都。宋代特別重視《孟子》,程頤、張載都表彰《孟子》。
朱熹作《四書集注》,宗程子之說,以為孟子傳孔子之道統,自此《孟子》升格為經書。
南宋光宗紹熙年間,叢刻《十三經》,《孟子》正式被收入,為《十三經》之一。
*注疏:
《十三經注疏》: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四書略說
*內容: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其實皆出於《十三經》之中,乃一「經書選輯」。
*編纂:
《四書》之成,乃南宋孝宗淳熙年間(一一七四一一八九),由朱熹所編成,原稱為《四子書》。
*《四子書》:
以《大學》為曾子所作;《中庸》為子思所作;《論語》屬孔子;《孟子》屬孟軻,故為《四子書》。
*地位:
《四書》既出,一時大為盛行。朱熹歿後,朝廷以其《四書》訓說立於學官,於是《四書》別為一經。元、明、清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取士,《四書》遂為家喻戶曉之書,影響數百年來之學術政治甚鉅。
*義旨:
大學之道,以「明明德」為總綱;「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為分目,「止於至善」為終極目標。
《論語》、《孟子》的仁、義,乃一切的基本、行為的準則;「道」乃此一行動的途徑,「德」乃至善的達成。
人有「仁、義、禮、智」四端,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有此心乃成善性。
性者,人心所具之理。「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皆在修道之中,故為「大學之道」。
道不可須臾離。「中」則不偏,「庸」則不易,行天下之正道,得天下之定理。依仁、行義、達道、成德,止於至善。
*此四本書可以合為一本書,義理通徹。以其皆孔孟傳統之學,自然可以融會貫通。
*《四書》是儒家思想重心所在的一部小叢書。
大學
*作者:
作者有二說:
子思:漢‧賈逵云:「孔伋(子思,孔子之孫)窮居於宋,懼家學之不明,作《大學》以經之,《中庸》以緯之。」
曾子及其門人:朱熹云:「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
《大學》作者,漢時已不可考,二說皆不可信。
*由來:
《大學》本為《禮記》之一篇,宋以前未有單行。宋‧司馬光著《中庸大學廣義》一卷後,至此《大學》始與《中庸》並稱別出。二程兄弟又加以表彰,改定文字章節,各為定本。朱熹復從二程之定本,重分章句,並作《集注》,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
*名稱:
大學者,以其記博學而可以為政也。
*性質:
《大學》一書,乃古之大學用以教育學者成為「大人」(成德之人)之重要經典。(朱熹所主張)
*內容思想:
總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分目:「格、致、誠、正、修、齊、治、平」。
終極目標:「止於至善」。
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六步驟:止、定、靜、安、慮、得。
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熔「道德哲學」與「政治哲學」於一爐,達到「內聖外王」的目標。
*價值:
說明自修身以至於平天下的過程,為古人進德修業之主要內容與項目。乃孔門最高之政治哲學。
乃初學入德之門。(程頤所言)
*注疏: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最佳。
中庸
*由來:
《中庸》本為《禮記》中之一篇,然單篇別出,由來已久。《藝文志》中有《中庸說》二篇;《隋書經籍志》中有《中庸傳》、《中庸講疏》,可見《中庸》之別出當在《大學》之前。
*作者:不確定。
《史記》及鄭玄以為乃子思所作;程頤、朱熹以為乃子思得自曾子所傳孔子之言,作《中庸》實授孟子。清‧袁枚疑為西漢儒生所偽託;崔述以為出於孟子之後;但皆無確切證據。
*釋名:
程頤:「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 中庸者,鄭玄以為「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朱熹以為「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
*篇章及內容:
凡三十三章。
《中庸》之內容在闡述中正不變之道。儒家以中庸為道德的最高標準。
《中庸》之綱領:「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以「誠」為貫通天人之道。以「致中和」為最高境介。
*價值:
《中庸》為孔門最高之人生哲學。
程頤以為《中庸》乃孔門傳授心法之書。
*注疏: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今古文經問題的產生
*今、古文經分別的產生,主要是由於秦的焚書。
今文經:
漢興以後,廣求遺書,於是有:
《尚書》:濟南伏生(勝)所傳。
《詩經》:有齊轅固、魯申培、燕韓嬰等三家。
《易經》:田何所傳。(《易經》視為卜筮之書,未焚)
《禮經》:高堂生所傳《士禮》十七篇。
《春秋》:胡母生傳《公羊》之學,瑕丘江公授《穀梁春秋》。
以上皆以當時所通行的隸書所寫定,屬今文經。
漢武帝立「五經博士」,皆為今文經。
2.古文經:
漢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故居,於壞壁中發現以先秦文字(蝌蚪文字)所寫成的書籍,包括:
《尚書》《禮》《禮記》《春秋》《論語》《孝經》等。
漢哀帝時,劉歆校書於秘府,得《周禮》。
毛亨治《詩經》,為河間王博士。
漢初張蒼、賈誼、張敞等修《春秋左氏傳》。
以上乃漢代所發現以先秦文字所寫成的經典,屬古文經。
*今、古文經所爭執的問題,並不在於文字的不同,而是在於傳授的不同。
十三經的今古文之屬
*《易經》:
《易經》在秦視為卜筮之書,未焚。
今文:漢‧田何所傳;施讎、孟喜、梁丘賀、京房等四家為博士,皆出於田何。
古文:費直、高相所傳。
今傳本為費氏《易》,古文。
*《書經》:
今文:漢‧伏生所傳《尚書》二十九篇;歐陽生、夏侯勝、夏侯建為博士,皆出於伏生。
古文:孔壁所出《尚書》,為古文,孔安國所傳,較今文多十六篇。
今傳本為晉‧梅賾所上,其中二十五篇為「偽古文」。
*《詩經》:
今文:申培傳《魯詩》、轅固傳《齊詩》、韓嬰傳《韓詩》。三家詩今皆已佚。
古文:毛亨傳《毛詩》。為河間王博士,未立於學官。
今傳本為《毛詩》,屬古文。
*《周禮》:
只有古文經。河間獻王所得書有《周官》,漢哀帝時,劉歆校書於秘府,名之曰《周禮》,為古文。
*《儀禮》:
今文:漢初高堂生所傳十七篇《士禮》。漢‧后倉傳《儀禮》弟子戴德、戴聖、慶普,皆立為博士。
古文:孔壁所出,有五十六篇,後亡佚。
今傳本為十七篇《士禮》。
*《禮記》:
《禮記》在漢代並不屬《經》,無今古文的爭議。
亦有孔壁所出,亦有隸書寫定,此書當是今古文都有。
今文家謂《禮記》為今文。
*《春秋》:
今文:《公羊傳》、《穀梁傳》。
古文:《左氏傳》。
皆列入《十三經》中。
*《論語》:
今文:漢初有《齊論》、《魯論》,屬今文。
古文:孔壁所出,稱為《古論》。
《張侯論》:西漢成帝時,張禹傳《魯論》,取《齊論》之說,又採《古論》之說,稱《張侯論》,今古文混合。
今傳本為《張侯論》。
*《孝經》:
今文本十八章,即今所傳《孝經》。
古文本已佚。
*《爾雅》:
無今古文的分別。
*《孟子》:
原為子書,無今古文問題。
今古文經學的爭論與分合
*今古文經之爭,並不在於典籍屬今文或古文,而是在於今古文傳授的不同:
*漢代立五經博士,皆屬今文經(東漢曾立《左氏傳》博士):
漢代今文經先出,故得先立於學官。古文經後出,不得立於學官,只在民間流傳。
*今、古文兩派的爭執:
今、古文兩派的爭議乃因劉歆校書秘府,發現古文經書,力爭立古文博士,兩派大起爭執。當時今文經獲勝。
古文經只於光武帝時曾立《春秋左氏傳》於學官,但不久又廢。終兩漢之世,古文經終不得立於學官。
兩漢以來今、古文經兩派學說對立,持續達二百年之久。
古文經雖只能在民間流傳,但其勢力卻暗中漲大而生根。
*今、古文經的合一:
1.鄭玄:
東漢末年鄭玄初修今文,又修古文,注釋群經,兼用今古文之說。鄭《注》一出,被人重視,今文各家漸衰,而或廢或亡。今古文之學在內容上混一,門戶之見,漸不強烈。
2.王肅:
晉‧王肅亦是兼通今古文之學,其所注釋之群經,與其父王朗的《易傳》皆立於學官。今古文乃更為混一,由分立而變為合一。
漢代的經學
*西漢:(參閱前文「十三經的今古文之屬」)
秦火之後,經籍焚燬殆盡。漢興,除挾書之律,開獻書之路,諸經逐漸出現而流傳:
《易經》:今文四家,立為博士。古文有二家。
《尚書》:今文三家,都立博士。古文有一家。
《詩經》:今文三家,都立博士。古文有一家。
《禮經》:今文三家,都立博士。
孔壁所出的《逸禮》與劉歆發現的《周禮》,未得立。
《春秋》:嚴彭祖、顏安樂傳《公羊春秋》立博士;
瑕丘江公授《穀梁春秋》,其孫立博士。
《左氏傳》由張蒼傳賈誼,數傳至劉歆。
*東漢:
漢光武帝:愛好經術,建太學。
東漢明帝:好經術,自講經義。
東漢章帝:詔諸儒會於白虎觀,考詳諸經同異,詔史臣著《白虎通義》。
《白虎通義》:
簡稱《白虎通》;又稱《白虎通德論》。徵引六經傳記,並收讖緯家之說。漢時 崇尚經學,古義舊聞多存於此,是為治經者重要參考書籍。清‧盧文弨(音:超)校刻本最稱精善。
漢末古文漸盛,大家有鄭眾、馬融、鄭玄。其中鄭玄廣注群經,今古文之學漸合一。
晉代到唐代的經學
*永嘉之亂後,諸經的流失:
《易經》:亡掉施氏、梁丘氏。孟氏《易》、京氏《易》已無傳人。
《書經》:亡掉歐陽氏、大小夏侯氏。
《詩經》:亡掉魯詩(齊詩早亡於魏)。
《春秋》:《公羊傳》、《穀梁傳》漸衰。
東晉元帝立博士,西漢《五經》十四博士已無一存。
*經學至南北朝,又分為南學、北學:
南學:《周易》王弼、《尚書》孔安國、《左傳》杜預。
北學:《左傳》服虔、《尚書》《周易》鄭玄。
南、北同尊者:《毛詩》與鄭玄《禮》。
雖有南北之分,但多為古文經,或今古文混一的鄭氏之學。
宋元明的經學
*宋代:
§宋儒首先疑《經》:
歐陽修《論經學劄子》批評孔穎達《五經正義》。
王安石、王髣父子《新義》、《毛詩義》;安石自作《周禮義》、《易解》、《論語解》、《孟子解》;王髣自作《尚書義》,均自立新說,不守舊義。王書多已佚,只《周禮義》自《永樂大典》錄出,猶存其概。
§宋儒經學自闢新徑,如:
司馬光《易說》 蘇軾《易傳》、《書傳》
歐陽修《毛詩本義》 蘇轍《詩集傳》
葉時《禮經會元》 劉敞《春秋權衡》葉夢得《春秋傳》
朱熹:
自作《周易本義》、《詩集傳》、《四書章句集注》。命其弟子蔡沈作《書集傳》。
宋代經學集大成於朱熹,其後治經學者多崇尚朱說。
*元代:
元代經學尊朱熹之說:
元代仁宗延祐間,定科舉法,《易》、《書》、《詩》皆為朱學,《春秋》用胡安國《傳》,胡氏之學出於朱熹; 只有《禮記》用鄭玄《注》。其尊朱熹之學可知。
*明代:
明代經學,幾無建樹可言:
明代惟承元人之學,甚至對宋人之學亦很少研究。
永樂十二年《五經四書大全》的編輯,使明代士人皆奉此為準則,完全不讀漢、唐與宋儒之書。此為經學之沈淪時期。
清代的經學
*清代為經學復盛的時代:
§清初:
顧炎武主張「舍經學,無理學」,矯正晚明士人「束書不觀,游談無根」之弊。
黃宗羲教人說經宗漢儒,立身則宗宋學。
王夫之論學以漢儒為門戶,以宋學為堂奧。
顧、黃、王以及其後的萬斯大、閻若璩、胡渭等人,治經皆為漢、宋雜治。
§乾隆、嘉慶、道光:
A.漢學:
吳派:由惠棟開始,弟子江聲、余蕭客於諸經多有著述。
皖派:由江永開始,弟子戴震能全得其學,
由聲韻文字以求訓詁,由訓詁以尋義理,有著作數十種。
清代學術自顧炎武開端,至戴震而集大成;自乾隆至於嘉、道,言經學不出漢學,言漢學則不出吳、皖兩派。
§宋學:
有桐城派方苞、姚範,而以姚鼐為大師。
姚鼐弟子方東樹作《漢學商兌》,漢學與宋學乃生爭論。
*今文經學的復興:
§今文經學之復興,起自常州:
莊存與博通諸經,喜治《公羊》之學,但仍雜治古文。
莊述祖(莊存與之姪)撰《夏小正經傳考釋古文甲乙編》,發明六書義例所出,引籀文分別部居。故常州學者說《經》必宗西漢,解字必宗籀文。
祖述之二甥劉逢祿與宋翔鳳,皆傳其學而抑古文經。於是今文之學大興。
劉氏弟子龔自珍、宋氏弟子戴望,皆宣《公羊》之學。
§浙中的今文之學:
魏源與龔自珍友善,作《兩漢經師今古文家法考》。
皮錫瑞作《經學通論》。
粵人康有為作《新學偽經考》,力貶古文,以《公羊》之學倡變法維新;據《禮記‧禮運》衍為《大同書》,其理想與今世所謂世界主義相近,但實與經學無關。
結論:
經今古文之爭,由鄭玄混一之後,已趨平靜。清代漢學復興,今古文又形分立,門戶之見甚深。民國以來,治經學已有時代觀點,門戶之見已漸淡薄,而不甚注重家法。
史部
史書之分類:
*唐‧劉知幾分史書為六家:
尚書家(記言家) 國語家(國別家)
春秋家(記事家) 史記家(通古紀傳家)
左傳家(編年家) 漢書家(斷代紀傳家)
劉知幾又分六家為「編年」、「紀傳」二體。
宋‧袁樞又創「紀事本末」體,至是史書體例有三。
*分史書為十五類。
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
正史:
*即,皆屬「紀傳體」。
*紀傳體:
首創於。
記史以「人物傳記」為主。
體例:
包含:本紀(記帝王)、世家(記諸侯)、列傳(記人臣事跡)、表(羅列史事)、書(記典章制度)之體例。
為斷代史之祖,後世正史遵循其體例。包含:本紀、列傳、表、志(記典章制度)。
開始,正史無「表」。
編年:
年次為序,編列史事。
即為編年體,但屬於經部。
以為編年史之首。
為編年史之代表作。
、亦為編年之作。
紀事本末:
以一段史事為一篇,不受人物拘束亦不受時間限制,專以「事」為主,可補正史(人物為主)及編年(時間為主)之不足。
宋‧袁樞為紀事本末體之祖。
別史:
介於正史與雜史之間的史書。
已列為正史,其旁出之史書皆列為「別史」。
如:、、、。
雜史:
事關國家,遺文舊事,足以存掌故、備考證,供史家參考。
如:唐‧吳兢;宋‧司馬光。
詔令奏議:
書明政令之發佈,為治道得失之所繫。
如:唐‧陸贄、明‧黃淮、楊士奇等皆屬之。
傳記:
記個人事跡、或為行事雜記、或為編年之譜,可補史傳之缺略。
如:宋‧胡仔、孔傳、朱熹;漢‧劉向等皆屬之。
史鈔:
節錄典籍之精華,不足言博大精深,僅供淺窺之用。
如:宋呂祖謙、錢端禮、沈樞等皆屬之。
載記:
又稱為「偽史」或「霸史」。
此類書上不載於正史,下不至於野史,所記多為非正統國之史事,或遺聞逸事。
如:漢‧趙煜;晉‧常璩;清‧吳任臣;宋‧陸游等皆屬載記。
時令:
今人讀舊日時令之書,可供摭拾故事,觀風俗;乃古人治史不可或缺之書。
如:宋‧陳元靚;梁‧宗懍。
地理:
上自歷朝、下至各皆屬此類。多言人文,而言自然地形者較少,不甚同於今日之地理學。
如:北魏‧酈道元,; 宋‧樂史; 清‧顧祖輿、顧炎武、乾隆敕編等皆屬之。
職官:
或併入「政書」,以為百度之綱,而別為一目。
如:、、等皆屬職官。
政書:
單記典章制度,而不及治亂興衰,藉以明因革,知損益。
如:唐‧杜佑、宋‧鄭樵、元‧馬端臨,合稱「三通」;宋‧王溥、蘇洵。
目錄:
古籍之目錄最早為漢‧劉歆;
今存書目最早為(因而刪定其要);
專屬目錄,各別成書,最早者為宋‧王堯臣等奉敕編。
另有宋‧晁公武、陳振孫;清‧紀昀等等皆屬目錄。
史評:
司馬遷創論贊以見作者抑揚之意;
唐‧劉知幾闡明諸史籍之義例得失,為史評之第一部書。
另有清‧王夫之、;章學誠(此書主張「六經皆史」)等皆屬之。
二十五史
史記:
作者:漢‧司馬遷。其父司馬談對內容已先有鉤勒,司馬遷繼承父業而完成之)。
屬私修史書。
體例:共有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凡一三○篇。
記事年代:黃帝漢武帝;共二五○○年。
其文雄深雅健,善敘事理,後世散文家莫不奉之為圭臬,推為文史之大宗師。
地位:
紀傳體之祖、通史之祖、第一部正史。
首創「論贊」以見史家抑揚之意。
定名:
「史記」本史書之通稱。司馬遷所著,稱或,魏晉以後始以「史記」為司馬遷書之專稱。
注解:
史記:南朝宋‧裴駰;唐‧張守節、司馬貞。
漢書:
作者:
東漢‧班固及班彪、班昭、馬續──
班彪見止於漢武帝,乃采前漢史事,作補之;班固見其父班彪之遺作,乃變其體例為斷代史,繼續撰著;班昭(班固之妹)、馬續(馬融之兄),班固作尚餘八及未成而卒,東漢和帝詔令班昭及馬續完成之。
記事年代:漢武帝~王莽,凡二二九年史事。
體例:
共有帝紀、列傳、表、志等體例,凡一二○卷。其體例多沿用,所不同者,乃將併入,改為。斷前漢一代之史事,乃「斷代史」之祖。
價值:
文字精鍊,敘事詳密,與齊名,並稱「史漢」。
長於文字;長於體例。後世正史之體例乃師法。
注疏:唐‧顏師古;清‧王先謙。
◎:
為史書之一種體例,首創於,故又稱,後世史書多沿此體例,而名稱或有變,如魏徵則稱家之為。
後漢書:
作者:
南朝宋‧范瞱撰。范瞱未及作而卒,其乃梁‧劉昭取司馬彪所補。
記事年代:東漢光武帝獻帝禪漢而止之史事。
編纂:
范瞱著書以前已有許多記後漢史事之書,范瞱以諸家所撰多未善,遂以劉珍為藍本,博載群籍,自定體例,撰成。
:記東漢史事。稱長水校尉劉珍等撰。晉時曾以此書與、合稱為「三史」,人多習之。六朝與初唐人,隸事釋書,頗多徵引。自范書盛行,此書遂微。北宋尚有殘本,元以來,此書已佚。清人姚之駰曾輯其遺文,然挂漏殊多。
體例:
本紀、志、列傳,無表(正史無自此書始)。范瞱書僅作成十及八十。 梁‧劉昭取司馬彪之文以成八。宋‧熊方另補八卷別行,未列入中。
價值:
文字優美精鍊,史實豐富,編次得當,體仿馬、班,而精審過之。獨創、、、等列傳體例,為後代正史所沿用。
劉知幾評此書:「簡而且周,疏而不漏」。
注疏:
梁‧劉昭;唐‧章懷太子李賢;清‧惠棟;清‧王先謙最為詳博。
三國志:
作者:晉‧陳壽撰。
編纂:
蜀人陳壽,蜀亡前,留心蜀事,先完成, 後又完成及,乃成。
體例:
紀傳斷代史。以魏為正統,惟有,此點為後世所詬病。至晉‧習鑿齒,以蜀繼承漢正統; 宋‧朱熹亦以蜀為正統。劉知幾謂陳壽:「曲陳曹美,虛說劉非」;實則陳壽尊魏為正統,乃著眼於史家立場,其主張不為無據。
注疏:南朝宋‧裴松之。
裴之價值:
雜引諸書,網羅豐富,舊籍不傳者往往可見,且又多首>尾完具。多有保存佚書及史料,其價值甚或高於原書。
價值:
陳壽著剪裁斟酌,矜慎不茍,善敘事,有良史之才。
、、皆以史才文筆兼勝,則除本身價值之外,裴松之價值極高。
晉書:
作者:唐‧房喬等人奉敕撰。
體例:共有、、、等四類。
記事年代:包含東、西晉,及五胡十六國史事。
內容:
雜取晉代諸書,如、、、等,往往采為史料,故不免類於小說家者言,取材不甚嚴謹。
屬斷代史,為官修史書之第一部。(皆私修之史書)。
宋書:
作者:梁‧沈約奉敕撰。
體例:共有、、等三類。
內容:清‧趙翼謂此書多取徐爰舊本增刪而成。
文字優美,為史中之佳作;亦諸史中,修史最快者。
南齊書:
作者:梁‧蕭子顯撰。
體例:共有、、等三類。
梁書:
作者:唐‧姚思廉撰。
體例:共有、等二類。
陳書:
作者:唐‧姚思廉撰。
體例:共有、等二類。
魏書:
作者:北齊‧魏收等奉敕撰。
體例:共有、、等三類。
評論:
清‧趙翼謂此書「趨附避諱,是非不公」,乃正史中之顯有偏見者。其內容蕪穢,體例荒謬,世稱「穢史」。
北齊書:
作者:唐‧李百藥奉敕撰。
體例:共有、等二類。
周書:
作者:唐‧令狐德棻奉敕主編。
體例:共有、等二類。
隋書:
作者:唐‧魏徵等奉敕撰。
體例:共有、、等三類。
南史:
作者:唐‧李延壽撰。
記事年代:記載宋、齊、梁、陳等四朝史事。
體例:共有、等二類。屬通史。
北史:
作者:唐‧李延壽撰。
記事年代:記北魏、西魏、北周、隋等共二四四年之史事。
體例:共有、等二類。 屬通史。
、皆出於李延壽之手,敘事簡淨,並為史籍之佳構,而較為勝。
唐書:
又名。
作者:後晉‧劉煦等撰。
體例:共有、、等三類。
內容:
穆宗長慶以前,簡而有體,敘述詳明。長慶以後,語多支蔓,多敘官資,無事實。
新唐書:
作者:宋‧歐陽修、宋祈等奉敕撰。
以成於五代文氣卑弱之時,紀傳失中,論多儷語,乃作,以補舊書之舛漏。
體例:共有、、、等四類。
通篇簡淨、勝於唐書。
◎新、舊之比較:
清‧王鳴盛云:「最佳者;、次之;最下。則、、美惡適相等。」
顧亭林以為簡易而不明,遜於。
五代史:
又名。
作者:北宋‧薛居正等奉敕撰。
體例:共有、、等三類。
內容:記梁、唐、晉、漢、周等朝十三主、五十三年史事。
新五代史:
又名。
作者:宋‧歐陽修撰。
體例:共有、、、、等五類。
內容:
記載梁、唐、晉、漢、周等朝十三主、五十三年史事。取春秋義法,寓褒貶之微旨。
刊行:
此書本為歐陽修私撰之作,成書後藏於家,宋神宗時,詔求其書,為之刊行,遂與舊史並行於世。
價值:
義例嚴謹,褒貶祖述。行文高簡,敘事祖述。私人所撰正史,唐以後僅此一部。
宋史:
作者:元‧脫脫(脫克脫)奉敕撰。
體例:共有、、、等四類。
遼史:
作者:元‧脫脫(脫克脫)奉敕撰。
體例:共有、、、等四類。
金史:
作者:元‧脫脫(脫克脫)奉敕撰。
體例:共有、、、等四類。
◎、、皆出於元‧脫脫之手。
元史:
作者:明‧宋濂撰。
體例:共有、、、等四類。
此書乃諸史之中,疏失較多者。宋濂不懂蒙古文,譯述多有錯誤;至民國以後,乃有柯劭忞作。
明史:
作者:清‧張廷玉主修。
體例:共有、、、等四類。
編纂歷時甚久(康熙十七年至乾隆年間刊行),經多人分纂修定;主其事者多為碩彥,故其書甚為完備。
◎清廷曾召顧炎武修,不往。
新元史:
作者:民國‧柯劭忞撰。
體例:共有、、、等四類。
編纂:元史多誤謬,後世學者多有致力於補訂者。柯氏仿歐陽修修改而作。此書取材於清代諸作,乃集之大成。
清史:
舊本乃趙爾巽、柯劭忞所撰,著者以清遺臣身分記述清朝之事,多有偏頗,故禁而不用。
今人張其昀、蕭一山取舊稿略加改訂,刊為。:「世變日亟,舊稿易散,不得已而略變體制,是正違礙,稍予斟補,以存史料。」乃時勢使然。
其他重要史書
竹書紀年:
晉‧太康二年,汲縣人不準盜魏安釐王墓,得古竹簡數十車,中有十三篇。
記事年代:夏以來至戰國魏安釐王二十年間史事。
其書至宋時已佚,今傳本二卷,乃輯本,題為梁‧沈約,係出於偽託。
此書列為編年史之首。
資治通鑑:
作者:北宋‧司馬光主撰;助纂者:劉邠、劉恕、范祖禹等數十人助纂。
編纂過程:
先采輯史料草編叢目纂成長篇再由司馬光抉擇取捨,成為定本。歷十九年而成;凡二九四卷。其書網羅宏富,文繁義博,體大思精;所采之史書,除正史之外,雜史多達三百餘種。書成,神宗特重之,以為「鑑於往古,有資治道」,賜名為。
記事年代:
戰國五代;歷十二代,一三六二年之史事。其始於戰國(智伯求地)者,意在接續。
價值:
司馬光:「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捨非」。博而得其要,簡而周於事,最為體大思精之作。
注疏:以元‧胡三省最佳。
資治通鑑的續作:
續資治通鑑:
清‧畢沅撰,凡二二○卷。記事年代:起於宋,迄於明。敘事詳明簡要,頗得史法。
通鑑綱目:
南宋朱熹使門人趙師淵等,作,又稱仿褒貶之例,采所記之事,創立。其「綱」乃仿,用褒貶正名筆法;「目」仿之記事。其意在為、之續。此書於三國則尊蜀貶魏,以蜀為正統;記揚雄為王莽之大夫,皆不同於。
通鑑紀事本末。
通鑑紀事本末:
作者:宋‧袁樞撰。
釋名:「紀事本末體」,乃以事蹟為主,詳一事之本末。
記事年代:
始於三家分晉,終於後周世宗之征淮南。歷一三○○年,凡四十二卷,共載二三九件之史事。
編纂:取舊文,以事為類,每事成篇,自為標題而成書。
價值:
乃史書「紀事本末」體之創始者。此書一出,史書之體例遂分為三: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
國語:
作者:
相傳為春秋魯太史左丘明所作。
相傳及皆為左丘明所作, 前者又稱,後者又稱。
內容:
共二十一卷;采錄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之間,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八國的史事。其所記之事略合於,而不合於。
風格:文字古樸,有類於。
體例:乃「分國敘述」的「記言」史書,為我國「國別史」之祖。
戰國策:
作者: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各篇作者至漢代時已不可考。
內容:
繼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共記載東西二周、秦、齊、燕、楚、三晉、宋、衛、中山等十二國,二四五年間之史事。凡三十三卷。
所載多為戰國時策士游說諸侯之事;太史公作,多采其說。
編纂:
西漢‧劉向以前,此書脫誤錯亂,名稱紛歧,如:、、、、、;迨劉向典校中秘書,始定名為。
此書傳至北宋時,僅存十一篇,曾鞏訪之士大夫之家,始盡得其書共三十三卷,並正其誤謬。今所見,即曾氏校定本。
體例:與同,皆為「別史」、「國別史」。
注疏:
東漢‧高誘,然已亡佚過半。清‧黃丕烈重刊宋‧姚宏本較佳。
水經注:
作者:北魏‧酈道元撰。
內容:
以一三七條水道為經;以記述地理、人物、古蹟、景貌為緯;詳其支流達一二五二條。
風格:
樸實筆調中,頗能喚起歷史興亡,物事人非之感。狀繪山川,描寫景物,妍麗絕倫,讀之使人有如身歷其境之感。
價值:
乃古代水系地理的專著。作者實地考察,以正誤謬,可與正史相輔為用的。
為亡佚的文獻作傳承。其引用的書籍多達四三七種,北魏以前的相關地理志,幾乎蒐羅殆盡;亦收錄許多漢、魏間的碑刻。這些內容大多皆已亡佚,而賴才得以保留一部份。另外在書中所收錄的民謠、諺語、方言、傳說等,都是珍貴的史料。
不只為地理書,而且是絕佳的寫景抒情文章。其文辭清新雅麗,描摹山水,冠絕古今。乃後世山水遊記文學的取法對象,後世寫景之文,必以為宗。唐‧柳宗元最擅長寫景,實自出。
注疏:清人校注十餘家,其中全祖望曾七校。清‧楊守敬為最精。
水經:
作者:舊題為漢‧桑欽撰 (桑欽為西漢大儒孔安國之六傳弟子); 考其非桑欽之撰,乃成於三國時,作者已不可知。內容:記天下之水流共一三七條,乃敘述河道源流之書。價值:乃我國第一部記述河道水系之專著(水系地理書),但內容簡略,缺乏系統。注疏:晉‧郭璞三卷,已佚;今僅存酈道元。
與酈道元比較:
本為簡略的水系地理書,只記一三七條水流,局限中國本部,疏略而誤謬多。所記水流範圍則東至朝鮮半島,西南至印度河,南至中南半島,西至伊朗,北至蒙古沙漠,多達一二五二條水流;除了記水系之外,兼及山脈、氣候、物產、人文、郡邑沿革、風俗、傳說等等,名雖為之注,其實為一全新之創作。
臺灣通史:
作者:民國‧連橫撰。
體例:
乃通史、紀傳體。共有、、等三類,另有表圖附於諸之中。
記事年代:
起自隋‧大業元年, 終於清‧光緒二十一年(清廷割臺);歷時一二九○年。
編纂:
作者年十三,就傅讀書,其父購授之,乃發憤撰書,以補舊志之缺。光緒十年動筆,至民國七年脫稿,歷時十年。
特色:
乃私修史書;無助纂者;不屬。取材宏富,事理詳賅;民族大義,縱貫其中,讀之頗能發人深省。
價值:
「三百年來無此作,馬遷之後失宗風」;「縱橫上下,鉅細靡遺,而臺灣文獻於是乎在。」(連氏自評)。
成於日據時期,頗受日本朝野重視與贊許,並為之題辭。章太炎贊許為民族精神之所託,乃必能傳世之作。
公告版位
本網頁圖文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當即改善,聯絡信箱 david3942yahoo.com.tw
若要閱覽更多的經典書籍或文章,請由右側之推薦連結至各網誌即可,如有任何意見請利用迴響或電子信箱來信指正 .
- Sep 17 Thu 2009 05:12
國學常識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