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基本能力學習手冊
第一單元文化的基底與發展
第一章文字學
第一節六書的原理
一、象形(日、月、門、目):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二、指事(上、下、曰、牟):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義,上下是也。
三、會意(武、信、東、杲、杳):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四、形聲(江、河、神、松):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注意:形聲字是由意符和聲符兩部分組成的。意符表示形聲字本義所屬的意義範疇,聲符表示形聲字的聲音。)
五、轉注(考、老、履、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假借(令、長、而、然):假借者,本無其事,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第二節部首與語義
(略)
第三節聲符與讀音
(略)
第四節字形的演變
一、陶文:發現於西安半坡及一些仰韶文化遺址也有出現,是我國古代文字原始形態之一。可識的以數目字居多,他們和甲骨金文完全相同。
二、甲骨文:是殷代貞卜文字的紀錄,發現於河南安陽小屯,是商代使用的文字,六書皆備,發現於西元1899年。
三、金文:是周代使用的文字,鑄或刻於青銅彝器之上,上承甲骨文,下啟小篆。
四、大篆:是秦國早期的文字,以石鼓文為代表。
五、蝌蚪文:是春秋戰國時魯國一代的文字,以孔壁古文為代表。
六、小篆:秦朝李斯作倉頡篇,趙高作爰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文字字形開始統一。
七、隸書:漢朝使用的文字,有古隸、八分兩種,字體已不完全符合六書。
八、楷書:魏晉以後開始流行,為今日使用之字體。
九、草書:為求書寫快速或求美化而成,漢朝有章草,之後產生今草。
十、行書:據楷體簡易書之,筆劃連綴。
第二章語音學
第一節標準音(略)
第二節聲符與讀音的演化(略)
第三節同音字的語義辨析(略)
第三章語法學
第一節與語法無關的構詞現象(略)
第二節構詞法則
中文多音節詞素非常的少,其中目前尚存的大多借自其他語言——例如:「葡萄」、「蝴蝶」、「玻璃」、「玫瑰」。
一、從單音詞過度到複音詞的手段
(一)附加
1、前加
(1)老/小:老張/小張
(2)第:第一
(3)初:初一
(4)可:可愛,可惜
(5)好/難:好看/難看
2、中加
(1)得/不:說得清楚/說不清楚
3、後加
(1)兒:鳥兒,今兒,這兒
(2)們:同學們
(3)學:文學
(4)家:小說家
(5)化:同化,腐化
(6)子:梯子
(7)頭:骨頭
(二)重複
1、匆匆、壯壯。
二、合義複詞
(一)、就語義來分:
1、語義直接來自或等逾期組成詞素之意義—燈火、承認、呼吸、依靠。
2、詞素之間沒有語義關係—風流、傷風。
3、詞素之間有比喻或推論關係—矛盾、開關、手軟、虛心、熱心。
(二)、就詞類來分
1、名詞性合義複詞-紅花、綠葉、水牛。
2、動詞性合義複詞-快樂、旋轉。
3、副詞性合義複詞—反正、剛才、根本、向來、左右、早晚。
(三)、就結構形式來分
1、主謂式合義複詞-山明、春暖花開。
2、動賓式合義複詞-快車、沉船。
3、形名式合義複詞-美女、好人。
4、分類式合義複詞—布匹、馬匹、書本、船隻、銀兩。
5、名動式合義複詞—槍斃、風行、口試、利用、步行。
6、副動式合義副詞—自動、自治、自殺、遲到、早退、微笑、全勤、外出、內鬥、反抗、前進、後退、左傾。
第三節構句法則
(略)
第四節句子的類型
(略)
第四章文獻目錄學
目錄學是研究圖書目錄工作規律的一門科學。是將群書依照性質、類別、次第等加以排列,並敘述書中大義,考證源流的學問。在中國長久的歷史中,著作浩瀚如雲煙、大海。能清楚的掌握目錄學的相關知識,就能輕鬆找到你需要的資料,也才能輕鬆學好中國語文。
壹、傳統國學的目錄學發展簡介
一、《別錄》:
西漢成帝時劉向負責校對宮中珍藏的書籍,每當他校對完成一部書之後,就對它寫一篇紀錄,其內容為:介紹全書的主旨,辨正其中的錯誤。並且附在書後上奏給皇帝。這份資料後世稱為《別錄》,但早已亡佚。
二、《七略》:
劉向之子劉歆根據《別錄》而作《七略》,又名《七略別錄》。內容分為:「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等七個單元。但是因為「輯略」是其他六略的說明,所以實際上是將書籍分為六類。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分類專門著作,但也已亡佚。
三、《漢書藝文志》:
《漢書》的《藝文志》是正史中第一篇對圖書分類做詳細紀錄的資料,採用劉歆《七略》的六類法來分類。也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目錄學資料。其中特別要注意的是:「小說類」被歸類在「諸子類小說家」,而非「詩賦略」,因為後世都沿用這個標準,所以小說類的書目要到「子部」去找才能找到,千萬不要到「集部」去找。
四、《中精新簿》:
西晉荀勖編《中經新簿》時,將書籍分為甲、乙、丙、丁四類,這是中國圖書目錄四分法的開始。
五、《隋書經籍志》:
唐代魏徵奉命編修《隋書》時,對當時的書籍做整理,完成《隋書經籍志》,是我國正史上第二次作圖書整理。他將書籍分為「經」、「史」、「子」、「集」四類,這個方法一直沿用到清代。
六、《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清乾隆皇帝命紀昀為總編修官,將當時全國所有的各類書籍做整理,依「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完成之後,又命紀昀編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各項書籍分類做說明,成為後世目錄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貳、現代圖書分類
現代圖書分類最常見的是劉國均所編的中國圖書分類法。他將書籍分為十大類,每類又細分為十小類。
第二章 儒家經典
定義:
「經」是指永恆不變的真理。各家各派都有他們自認為永恆不變的經典,如墨家的《墨子》又稱《墨經》,道家的《老子》又稱《道德經》、《莊子》又稱《南華經》。而儒家學派的學者則認為孔子所傳的「六藝」最能代表儒家的核心思想,所以稱之為「經」。因為秦火之後「樂」已失傳,所以漢朝名曰「六藝」而實際上只有「五經」。後世擴大對經書的認定,陸續有「九經」、「十三」經等叢書的出現。
第一節經書簡介
1、《詩經》:
1、性質:原為周民族的民歌總集,為當時貴族通行的文化教材,經孔子整理而成為今日的樣子。
2、內容:內容分為「風」(十五國風)、「雅」(大、小雅)、「頌」(周、魯、商)三個部分,共有三百一十一首詩歌(其中有六首只有篇名而沒有歌詞,被稱為笙詩)。「風」多為民間樂歌,如風一樣到處傳唱。「雅」為中原正統音樂,為當時士大夫宴飲時所用。「頌」為祭祀時配合舞蹈的音樂。「周頌」是周天子所用;「魯頌」是魯國祭祀周公時所用;「商頌」是春秋時宋國祭祀商代祖先所用。
3、流傳:在漢朝有「齊」(轅固)、「魯」(申培)、「韓」(韓嬰)、「毛」(毛亨)四種版本。其中「齊」、「魯」、「韓」三家為今文,都已亡逸。「毛」為古文,成為十三經之一。
4、句形:以四言為主。其中也有一字句到九字句的句子。
5、時代:以「周頌」的年代最早,約為周初的作品;「國風」中有部分詩歌為春秋中葉的作品。因此說它包含了春秋中葉以前五六百年間的作品。
6、地域:所收詩歌的地區,以黃河中、下流域及漢水上游為範圍。
7、作者:除少數詩歌有作者署名,或在其他書籍中提到某詩的作者之外,其他大部分詩歌的作者皆不可考。
8、風格:以寫實為主,少有浪漫想像之詞
2、《書經》:
1、性質:又名《尚書》,是「上古之書」的意思。
2、內容:分為《夏書》、《周書》、《商書》三個部分。
3、版本:
A、《今文尚書》:漢文帝時有伏生能傳授《尚書》,朝廷命鼂錯去跟伏生學習。後來由伏生口述《尚書》二十九篇,晁錯用「隸書」紀錄下來,稱為《今文尚書》。
B、《古文尚書》:據說漢武帝末年魯恭王從孔子故宅的牆壁夾層中找到由古代文字寫成的四十五篇《尚書》,稱為《古文尚書》。
C、《偽古文尚書》:永嘉之亂後,《古文尚書》亡逸不見,後來由「梅賾」獻上《尚書》五十八篇。當時以為是真本,到清朝才認為是偽造的。十三經注疏裡的《尚書》就是這一本。
3、《易經》:
1、性質:鄭玄說:「《易》有三義,易簡、變易、不易。」所以得名。原來為周民族的卜筮之書。
2、作者:傳說由伏羲氏畫八卦,文王重為六十四卦,孔子補「十翼」才成為哲學之書(古人稱為:易歷三聖)。
3、內容:分為三個部分。
A、卦辭:《易經》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一個卦辭來解釋這個掛的意義。
B、爻辭:每一卦有六個爻,來代表這個卦的六個演變階段。爻辭就是用來解釋其中每一個爻的意義。
C、十翼:分為彖辭上下、象辭上下、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文言等。共計十篇。
其中「卦辭」、「爻辭」被認為是《易經》的經文,「十翼」被認為是解釋經文的傳。因為秦始皇焚書之時,《易經》被認為是卜筮之書,並未被焚,所以沒有今、古文之爭。
四、《儀禮》:
1、性質:這是當年孔子講授「禮」時所用的課本。後世稱之為「儀禮」,其中大部分的篇章內容是有關「士」階層的禮,故又稱「士禮」。
2、版本:現在所存的是《今文儀禮》十七篇。
五、《禮記》:
1、性質:原本是孔門後學解釋《儀禮》時所作的記,所以稱為《禮記》。
2、版本:
A、《逸禮》:根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在漢朝初年有「記」一百三十一篇。但因為後來大、小戴《禮記》的出現,未被這兩家選錄的篇章亡逸得很多,被稱之為逸禮。
B、《大戴禮記》:西漢時儀禮博士戴德(是戴聖的叔叔,故稱大戴)選前述「一百三十一篇記」其中的八十五篇,作為講授「儀禮」課程的課本,被稱為《大戴禮記》。
C、《小戴禮記》:另外一位儀禮博士戴聖(小戴)選前述「一百三十一篇記」其中的四十九篇,作為課本,被稱為《小戴禮記》。
3、流傳:孔穎達的《五經正義》選《小戴禮記》來代替《儀禮》,因此《小戴禮記》成為十三經之一,也就是俗稱的《禮記》。而《大戴禮記》卻逐漸沒落,現在僅存四十篇。
六、《周禮》:又名《周官》。
1、作者:相傳為周公所作。
2、內容:分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為古代理想的官制。
(附註:1、〈冬官〉在戰國時代就已亡逸,漢朝人用《考工記》來代替〈冬官〉。
2、東漢鄭玄為儀禮、禮記、周禮這三部書作註解,後人因此將它們稱為三禮。)
七、《春秋》:
1、性質:原為魯國編年體史書,經孔子整理後用為教本。
2、特色:根據史事闡發微言大意,寓有褒善貶惡之意,後世稱之為「春秋筆法」。
對後世所謂儒家的「正名分」思想產生極大的影響。
3、內容:以魯史為中心,旁及於同時代各國之事。
4、時代:起自魯隱公元年(隱公攝政)至魯哀公十四年(哀公獲麟)止,經歷十二公,共計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
5、體例:為後世編年體之祖。
6、流傳:晉杜預將《左傳》的內容附在相對應的古文《春秋》經文之後,使兩書合併成為一書。後有人仿照這個方法拿今文《春秋》經的經文去配《公羊傳》、《榖梁傳》。所以現在並沒有單獨只有《春秋》經文的書籍流傳。
八、《左傳》:
1、別名: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2、作者: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魯君子左丘明懼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3、內容:為將《春秋》所記的史事,原原本本,曲曲折折的舖敘出來。但紀錄年代比《春秋》長,紀錄到魯哀公二十七年。共十二公,二百五十五年。
九、《榖梁傳》:
1、作者:舊題榖梁赤撰。
2、內容:以解釋《春秋》經文的微言大意為主,但不及《公羊傳》的詳細。
十、《公羊傳》:
1、作者:或說公羊高(這是《漢書》說的),或說公羊壽(這是《四庫提要》說的)。
2、內容:以解釋《春秋》經文的微言大意為主。
(《左傳》、《公羊傳》、《榖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以上十部經書扣掉《春秋經》,習慣上被稱為九經。)
十一、《論語》:
1、作者:為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輯而成。
2、內容:書中輯錄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有二十篇。
3、版本:漢初有《古論》、《齊論》、《魯論》三種版本。今本為《張侯論》。唐時被列為經部。
十二、《孝經》:
1、作者:相傳曾子問孝於孔子,退而與學生研究討論,並由學生紀錄而成。
2、內容:為探討孝道之書。有十八章。
十三、《爾雅》:
1、作者:傳說為周公所作。
2、內容:為戰國末年至漢初之間的學者,蒐集古書中的傳注解釋,分類編成。是一本最早研究字義分類的書,有十九篇。
(因為《爾雅》是字典性質的書,所以後世將字典類的書都列入經部《爾雅》類。)
(以上為唐《開成石經》的十二經)
十四、《孟子》:
1、作者:由孟子與其弟子一起編成。
2、內容:以說明性善說為主,有七篇。
3、流傳:原來被列為子部儒家,南宋時被列入經部。
(南宋光宗時定《孟子》為「經」,經部才有十三經之名)
十五、經部其他書籍簡介:
1、《韓詩外傳》:
(1)、作者:西漢韓嬰。
(2)、內容:本書內容主要是援引歷史故事解釋《詩經》文句的意義。
2、《說文解字》:
(1)、作者:東漢許慎。
(2)、性質:是我國首創的系統完整、體例嚴謹的字典。
(3)、內容:收「小篆」九三五三字、重文一一六三字。按文字形體及偏旁構造,分列五百四十部,首創部首編排法。
第二節 經部叢書簡介
一、《漢五經》: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在太學立五經(《詩》、《書》、《易》、《禮》、《春秋》)十四個博士,負責傳授經術。
(漢五經並不是一套叢書,排列在這裡只是方便和唐五經作比較而已。)
二、《唐五經》:孔穎達奉唐太宗之命而編《五經正義》(《毛詩正義》、《尚書正義》、《周易正義》、《禮記正義》、《春秋左氏傳正義》),後世用來做為科舉考試的標準。
(唐五經才是第一套五經叢書,但你一定要知道唐五經和漢五經的異同為何。)
三、九經:九經有好幾種說法,我採用《詩》《書》《易》加上《三禮》《三傳》的說法。
四、十三經:九經加上《論語》、《孟子》、《孝經》、《爾雅》。清阮元刻行的十三經注疏較為通行。
五、《四書》:又名《四子書》。朱熹將《論語》、《孟子》二書,加上由《小戴禮記》中選出的《大學》、《中庸》兩篇,合成一書。名為《四書》,古人認為是儒家思想重心所在的一部小叢書。
第三章 史部
史部所包含的書籍很繁雜,但因為這幾年的命題趨勢是:與文學無關的事物都不會被命題。所以在這裡縮小範圍,以減輕學生負擔。
壹、紀傳體:是以紀錄人物事蹟為中心的史書體裁,自從唐太宗以後,中國的正史皆為紀傳體。
一、《史記》:西漢司馬遷撰,起自黃帝,迄於漢武帝,二千五百年間事,凡一百三十一卷。分為「本紀」(記帝王之事)、「世家」(記諸侯之事)、「列傳」(記重要人物之事)、「書」(記制度)、「表」(表格以詳時事)等五類,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二、《漢書》:東漢班固撰,起自漢高祖,迄於王莽,共一百卷。分為「本紀」、「列傳」、「志」(記制度,《史記》稱為「書」)、「表」等四類,為中國第一本紀傳體斷代史。
三、《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四部書合稱《四史》。
(注意:《四史》的成書先後是:《史記》、《漢書》、《三國志》、《後漢書》。與歷史朝代的順序不一致。)
4、《二十四史》:清乾隆訂定歷代正史由《史記》至《明史》共二十四部史書,被稱為二十四史。
五、二十五史:二十四史加上《新元史》,稱為二十五史。
(注意:二十五史所紀錄的最後一個朝代是明朝而不是清朝。要注意!)
貳、編年體:以時間先後為次序,而事件繫於時日之下的史書體裁。
一、《竹書紀年》:晉太康年間出土的魏國史書,記夏代以來,至魏襄王二十年的史事。被列入《四庫全書》編年史之首,但已散逸不全。
二、《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撰,起自戰國,迄於五代之末,計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事,共二百九十四卷。為編年體通史。(書名為宋神宗所定)
參、雜史:僅紀錄一件事的始末或一時的見聞的私家記載,稱為雜史。
一、《國語》:
作者:漢人以為左丘明撰。
體例:是國別體裁的記言史書。
內容:分別記載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史事。
別名:因為可借它來研究春秋時的歷史,所以又稱《春秋外傳》。
1、《戰國策》:
作者:不可考。
編者:西漢劉向典校中秘書時,將《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書匯集成一書,並將它定名為《戰國策》。
內容:多為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分十二國紀事,共三十三篇。
起訖年代:繼春秋之後,迄楚漢之起,共二百四十五年。
肆、地理類:(地理類在四部分類中屬歷史類,請注意!)
一、《水經注》:
作者:酈道元。
性質:《水經》是中國第一本介紹河流的書,作者不可考。北魏酈道元以《水經》 一書的內容為綱領,再參考其他書籍的記載,寫成《水經注》一書。對各河流所流經地區的風景、人文事蹟做詳細生動的描繪,成為後是寫景之文學習的典範。
第四章 子部
壹、儒家: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茍以譁眾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寖衰。此辟儒之患。(以上是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裡對儒家的評論)
1、《荀子》:
作者:荀況。
內容: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強調「化性起偽」的教育功用。主張施政要效法文武周公(後王)之道。共三十三篇。
別名:劉向稱之為《孫卿新書》。
貳、墨家:
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一、《墨子》:
作者:不詳。
內容:五十三篇,以兼愛為主。(在戰國時期,儒、墨兩家被稱為「顯學」,然而墨家的傳承在漢代以後完全滅絕)
參、道家: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讓,易之謙謙,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一、《老子》:
作者:相傳為老子所作。
內容:有八十一章,約五千字,基本上是韻文。主張無為而治,反諸自然。本書的思想對後是影響很大,形成了所謂的「黃老之學」和「玄學」。(又名《道德經》)
二、《莊子》:
作者:莊周。
內容: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部份,共三十三篇。主張順適自然以養生;萬物齊一等。(又名《南華經》)
肆、法家: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體制。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一、《管子》:
作者:相傳為管仲。
內容:八十六篇(其中十一篇有目無文)。主張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世俗同好惡,令順民心,議論不高而易於施行。(牧民篇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是最有名的話)
分類:《漢書》〈藝文志〉列在道家類,《四庫全書》列在法家類。
二、《韓非子》
作者:韓非。(韓非之學,出於荀子,原本於儒家,而成為法家,又歸本於道家。)
內容:五十五篇。主張「法」、「術」、「勢」三者為帝王的工具,不可偏廢,而成為法家學說集大成之書。
伍、雜家:
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之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及盪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
一、《呂氏春秋》
作者:舊題呂不韋撰,實由門下諸客共同編撰。
內容: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六篇。包容儒、墨、道、法、名、農、兵等各家學說,而以儒、道兩家為主。
二、《淮南子》
作者:舊題漢淮南王劉安撰。實由淮南王劉安與門下諸客共同編著。
內容:主旨接近老子淡泊無為,而兼儒家仁義;論古今治亂;存亡禍福。(又稱《淮南鴻烈》)
陸、小說家:
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一、筆記小說:魏晉南北朝時期,小說是筆記、雜錄性質的,稱為筆記小說。用文言文記事,內容簡單,沒有完整結構。分為「志怪」(如:《搜神記》)、「志人」(如:《世說新語》)兩大類。
(一)《搜神記》:
1、作者:東晉干寶。
2、內容:所記多為神怪靈異之事,保存不少民間傳說。二十卷。
(二)《世說新語》:
1、作者:南朝宋劉義慶。(是劉義慶招集門下客共同編纂)
2、內容:記載東漢至東晉之間高士之間的言談,軼聞瑣事。分德性、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
3、影響:語言精練,對後世筆記文學有很大的影響。
二、唐宋傳奇:唐宋人用文言寫的短篇小說。結構完整,情節曲折。中國古典小說至此進入成熟階段。唐宋傳奇的內容常被改編為明清戲曲。分為「俠義」(如:〈虯髯客傳〉)、「愛情」(如:〈鶯鶯傳〉)、「神怪」(如:〈定婚店〉)三大類。
(一)〈虯髯客傳〉:
1、作者:舊題為杜光庭。
2、內容:以虯髯客、李靖、紅拂女三人為主角。虯髯客欲起事爭天下,而自認為不敵李世民而作罷,後入扶餘國為王。隱喻「帝王之有天下,乃天命所歸,覬覦帝王之位者多見其自不量力。」之主旨。
(二)《太平廣記》
編者:北宋李昉奉敕編輯。
內容:採錄自漢至宋初的小說、筆記等書,保存了大量的古小說資料。
(由於乾隆皇帝規定《四庫全書》的小說類不准收錄章回小說,為了維持傳統目錄學的體例,有關章回小說的整理,我把它放在文學手冊裡。)
第五章 集部
由於集部的內容與文學手冊裡的資料有很多重複,所以這裡指作簡單的說明,詳情請見文學手冊。
壹、楚辭類:以劉向所編輯之《楚辭》為主要的內容。
貳、別集類:個人的詩文集。
參、總集類:匯集多人作品的詩文集。重要的總集有:《昭明文選》、《玉臺新詠》、《樂府詩集》、《全唐詩》等。
肆、詩文評: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重要的作品有:《文心雕龍》、《詩品》等。
伍、詞曲類:只收宋詞、散曲,不收劇曲。
第五章文體學
(略)
第二單元語意的指涉與情境的塑造
(略)
第一章語義學
(略)
第二章語義的設定
(略)
第三章成語與語義前設
(略)
第四章句中情境的一致
(略)
第三單元修辭方法與語言風格
(略)
第一章詞的修辭方法
1、轉品。
1、定義:品,指的是文法所說的詞類。因此,一個詞彙改變其原來的詞性而在語文中出現叫做轉品。
2、說明:歷屆考題只考過「當動詞用」一類。漢語中決定詞性的不是字形變化,而是詞序。換句話說,漢語中的同一詞彙,由於在劇中位置次序的不同,可以作名詞、動詞、形容詞使用,而不需改變字形。所以漢語自古多轉品。
3、類型:
(1)名詞用如動詞:1、晉「軍」函陵,秦「軍」氾南。2、曲肱而「枕」之。
(2)形容詞用如動詞:1、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2、「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2、轉化。
1、定義:描述一件事物時,轉變其原來性質,化成另外一種本質截然不同的事物,而加以形容敘述的,叫作轉化。
2、分類:
1、人性化(擬人):(1)粉紅的海棠,含著幸福的微笑。(2)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向人嬌杏花,撲人衣柳花,迎人笑桃花。
2、物性化(擬物):(1)心靈的雨季再也不會來。(2)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3、形象化:(1)懷鄉病極莊嚴地躺在那片草上。(2)逮奉聖朝,沐浴清化。
三、借代。
1、定義:在行文中放棄通常使用的本名不用,而另找其他名稱來代替。
2、說明:在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借代的使用極其悠久與普遍。例如:以「陛下」代「皇帝」;以「杜康」代「美酒」;以「布衣」代「平民」。
3、分類:1、以事物的特徵或標誌代替事物:(1)怕嗎?小嫩皮。(借「小嫩皮」代「年輕人」)(2)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借「黃髮」代「老人」,借「垂髫」代「小孩」)2、以事物的所在所屬代替事物:(1)再來一杯,再來一杯,再來一杯也不會醉。(借「一杯」代「一杯酒」)(2)卒以此死東市。(借「東市」代「刑場」)3、以事物的資料或工具代替事物:(1)要握莎士比亞的筆,不舞拿破崙的劍。(借「莎士比亞」代「文學」,借「拿破崙」代「軍事」)(2)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借「刀鋸鼎鑊」代「刑罰」)4、部分和全體相代:(1)我為了明天的麵包及昨日的債務辛勞地工作。(借「麵包」代「生活」)(2)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借「鱗」代「魚」)5、以事物的作者或產地代替事物:(1)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淚中有大禹。(借「燧人氏」代「火」,借「大禹」代「水」)(2)汝在九原,當分明記之。(借「九原」代「墳墓」)6、特定和普通相代:(1)不是沒有人才,是沒有識人才的眼睛。不是沒有良馬,而是一些根本未見過馬的人,自欺為伯樂而已。(借「伯樂」代「識千里馬之人」)(2)妝成每被秋娘妒。(借「秋娘」代「美女」)7、具體和抽象相代:(1)窗外就是銀白,皚皚的銀白,沁寒的銀白。(借「銀白」代「雪」)(2)毛血日益衰。(借「毛血」代「身體」)8、原因和結果相代:(1)既然怕鉛字為禍,為什麼不好好整理一下。(借「鉛字」代「印出的文章」)(2)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借「丹青」代「史書」)
四、雙關。
1定義:一語同時關顧到兩種事物的修辭方式,包括字義的兼指,字音的諧聲,語意的暗示,都叫作雙關。
2分類:一字音雙關:(1)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與「祿」同音雙關)(2)長鋏歸來乎,食無魚(「魚」與「餘」同音雙關)。二詞義雙關:(1)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身體的背面」與「背叛」語意雙關)(2)此局全輸矣!於此失卻局,奇哉!救無路矣(「棋局」與「世局」語意雙關)!三句義雙關: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五、鑲嵌。
1、定義:在詞語中,故意插入數目字、虛字、特定字、同義或異義字,來拉長文句的,叫作鑲嵌。
2、分類:
2、1、刻意用虛字或數目字,插在有實際意義的字間,來拉長文句。叫作鑲字:(1)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2)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
2、2故意用特定的字來嵌入語句中,叫作嵌字:(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鞬,「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2)自東自西,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2、3同義字的重複叫作增字:(1)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2)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
2、4配字:(1)忘路之遠「近」。(2)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六、類疊。
(1)定義:同一個字詞語句,接二連三反覆地使用,叫作類疊。
(2)分類:1、疊字: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2、類字: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注意:「類字」與「排比」的關係。3、疊句: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4、類句: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
第二章句的修辭方法
一、譬喻。
(1)定義:凡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事物中有類似之點,運用「那」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事物,就叫譬喻。
(2)說明:譬喻和借代很相近,譬喻是拿甲事物比方說名乙事物;借代是拿甲事物代替乙事物。
(3)分類:1、凡「喻體」「喻詞」「喻依」三者具備的叫作「明喻」:(1)有女如玉。(2)秘密向夏天櫥窗中的的美味,根本無法長久保留。2、凡具備「喻體」「喻依」而「喻詞」由「繫詞」如「是」「為」代替者叫作「隱喻」:(1)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2)歌吹為風,粉汗為雨。我心匪石。3、凡省略「喻詞」只有「喻體」「喻依」叫作「略喻」:(1)舊恨春江流不盡,新恨雲山千疊。(2)女人心,海底針。4、只有「喻依」的叫作「借喻」:(1)松柏後彫於歲寒。(2)一山不能藏二虎。
(4)注意:「借喻」和「借代」的不同在哪裡!
二、對偶。
(1)定義:語文中上下兩句,字數相等,句法相同,詞性相對的,就叫對 偶。
(2)分類:1、句中對:蕉風椰雨。藍天白雲。2、單句對: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3、隔句對:千尺青山,妙句豈惟凌小謝;一龕金粟,後身須信是如來。4、長對:謝宣城何如人?只憑江上五言詩,要先生低首;韓荊州差解事,肯讓階前盈尺地,容國士揚眉。
三、排比。
(1)定義: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出同範圍同性質的意象,叫作排比。
(2)例句: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3)注意:排比是一個意象分化成幾句話來表達。對偶是上下兩部分形式相同。
四、層遞。
(1)定義:行文時依照事物層次關係層層遞進的,叫作層遞。
(2)分類: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一鼓做氣,再而衰,三而竭。3、讀書為考試,考試為升學,升學為就業。
(3)注意:「排比」各句之間是「平行關係」,「層遞」各句之間有「層次差距」。
五、映襯。
1定義:把兩種不同的,特別是相反的觀念或事實,對列起來,兩相比較,從而使語氣增強,意義明顯,叫作映襯。
2分類:
(1)對於一種事物,用恰恰與這種事物的現象或本質相反的副詞或形容詞加以描寫,叫作反襯:地獄裡的天使,天堂上的幽魂。
(2)對兩種不同的人、事、物,用兩種不同的觀點加以形容描寫,叫作對襯:與其再收割後的麥田中拾穗,何如及早插下青秧。
(3)對同一個人、事、物,用兩種不同的觀點加以形容描寫,叫做雙襯:他是一個活著沉默,但卻死的勇敢的人。
(4)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是哪一種襯?
六、錯綜。
(1)定義:凡把形式整齊的辭格,如類疊、對偶、排比、層遞等,故意抽換詞彙、交錯語次、伸縮文句、變化句式,使其形式參差,詞彙別異,叫作錯綜。
(2)分類:
1、交錯語次:(1)驚天動地。(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2、抽換詞面:(1)驚天地,泣鬼神。(2)兵由此起,謀用是作。
3、變化句式:裙拖六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雲。(蹉對)
4、伸縮文句:(1)下午的耳朵,下午敏感的耳朵。(2)怎得一夜朔風來,千樹萬樹的霜花多好看,千樹萬樹的霜花有誰看。
問題: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是錯綜嗎?
七、頂真。
(1)定義:前一句的結尾,作下一句的起頭,叫作頂真。
(2)例句:1、頭痛用雙貓,雙貓治感冒。2、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八、回文。
(1)定義:上下兩句,詞彙大多相同,而詞序恰巧相反,叫作回文。
(2)分類:1、吃茶也可以清心。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第三章段落篇章的修辭方法
(略)
第四章語言風格的類型
(略)
第四單元主題、材料與情境的關係
(略)
第一章 文學主題講義
一惜時主題,
(1)及時行樂,人體認到生命有限而力求及時行樂。(詩經)(古詩十九首)
(2)乘時而動,實現即時用世的政治目的。(楚辭)得時勿怠,時不再來。
(3)盛極而衰,樂極生悲。歡樂及兮哀情多。樂極則哀至,至盈必有虧,故曲終則嘆發,燕罷則心焦也。
(4)得失隨緣,追求永恆。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二相思主題,
(1)情人相思,漢魏六朝多遊子思婦之嘆,五代前多閨婦思邊之苦,北宋多懷伎憶內,南宋多遭亂懷人。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2)思念故人。
(0)宮怨,多為文人不得君王重用,借深宮怨婦澆心中塊壘。
三出處主題,
(1)是以處為憂。如屈原賈誼杜甫韓愈。其社會責任感較濃,出示受挫後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社會使命。
(2)是以處寄狂。這類人大多個性較強且不像前種人老是寄望於當道,而是懷疑或不抱希望。如莊子阮籍嵇康激憤時的李白辛棄疾。
(3)是居處自樂。如陶淵明謝靈運歐陽脩蘇軾。」田園詩: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四懷古主題
(1)以古鑑今
(2)詠史抒懷見古蹟思古人
(3)今昔對比「懷古對象多為春秋吳國三國六朝隋代安史之亂南唐後蜀」
五悲秋主題:文人失意,韶華難留,秋日傷舊,
六春恨主題:女子傷春一是面對初春美景所發生的怨春恨春之情。二是面對暮春殘景發出惜春閔春之悲。
七遊仙主題:
(1)一為脫離苦難現實。
(2)二暫時變更主客格局、解憂遣煩。
(3)三祈求生命永恆。
八思鄉主題:
(1)一征戍繇役。
(2)二求學求仕。
(3)三戰亂流離。
(4)四遷徙移民。
(5)五經商遠行。
(6)六文人失意。
九黍離主題
十生死主題:牛山之嘆。傷逝之嗟。北邙之嘆。
邊塞
傷悼
勸學
公告版位
本網頁圖文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當即改善,聯絡信箱 david3942yahoo.com.tw
若要閱覽更多的經典書籍或文章,請由右側之推薦連結至各網誌即可,如有任何意見請利用迴響或電子信箱來信指正 .
- Sep 04 Fri 2009 01:10
國文基本能力學習手冊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