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與小康 練習題

甲‧單一選擇題

1‧「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意謂(A)這種盛世我雖未趕上,但從古書的記載可以得知(B)我的名位雖不如聖君,但有志輔佐當世君王成為堯舜(C)我雖不及見五帝的盛世,但有志學習三代聖君(D)我雖雖不及見三代聖君,但有實行大道的同志(E)我才能雖不如三代聖君,但有志效法他們的作為。  A

2‧「大人世及以為禮」意謂(A)在位者以子弟繼承為制度(B)天子以世代相傳為禮節(C)國加以普及萬物為目標(D)聖人以民吾同胞為禮教。  A

3‧「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中「由此其選」意謂(A)都是學則才能超越本生的人才(B)都是遵循禮義,以此施行教化的優秀人才(C)都是將天下看成私人產業的人(D)都是終身慕父母的大孝子。  B

4‧「昔者,仲尼與於蜡賓。」意謂從前孔子(A)與客人同往宗廟祭祀(B)參與蜡祭而為助祭之賓(C)參加在貴賓行列之中(D)當蜡祭中的主祭者。  B

5‧「仲尼之漢,蓋嘆魯也。」所嘆者何(A)魯君博施備物,質過於文(B)魯國祭禮不完備徒存形式(C)世風日下,人心不古(D)魯國國勢陵夷(E)季氏專權於魯。  B

6‧「刑仁講讓,示民有常」乃言(A)以仁德為典型,講求禮讓,昭示人民遵守常法(B)刑罰仁義之人,講求謙讓,指示人民經常之法度(C)仁義禮讓之人受刑,則人民不知有常法(D)昭示人民應以仁德為典型,講求禮讓,習以為常。  A

7‧「在執者去,眾以為殃」是說(A)固執的人將被罷黜,眾人以為罪魁禍殃(B)在位者亦當去勢,以免禍殃眾人(C)有才藝的人離開,眾人皆會遭殃(D)在位者亦被罷去,眾人視之為罪魁禍殃。  D

8‧所謂「大道既隱,天下為家」不包括(A)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B)禮義以為紀,刑仁講讓,示民有常(C)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D)男有分,女有歸,以和夫婦(E)有禹、湯、文、武等三代之英。  D

9‧「貨惡去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意謂(A)開發資源,公有公享;出力服務,為公忘私(B)囤積財貨,公家使用;勞力血汗,皆為大眾(C)挖掘資源,藏於官府;出賣勞力,大眾享受(D)開闢財源,大眾享受;勞動服務,公私兩便。  A

10‧經(A)六經之目,首見於列子湯問篇(B)易經原為卜筮之書,詩經純為民間歌謠(C)三禮係指周禮、儀禮、禮記,由西漢戴聖編訂成書(D)春秋三傳中,公羊傳、穀梁傳長於釋義例,左傳則長於記史事(E)朱熹將中庸、大學、論語、孟子輯為四書,十三經至此始周備。  D

11‧「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意謂(A)開發資源,富國強兵(B)聚富於國,防私人壟斷(C)物盡其用,貨暢其流(D)努力開發資源與共享,不為私利。  D

12‧「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意謂(A)深謀遠慮,戰無不克(B)思深慮遠,息兵止戰(C)詐謀戰爭,因此而起(D)各方謀士,應運而生。  C

13‧「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意謂這六君子是(A)行大同之治的表率(B)三代中選出的優秀人物(C)能用禮義教化人民的優秀人物(D)認真選出以禮義教化人民的模範。  C

14‧「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意謂(A)使賢者、智者、勇者發揮所長,各自建立事功(B)以賢德勇敢有名於世,居有大功(C)任用賢者、勇者、智者以謀求天下太平(D)尊崇勇者,勇視智者,使其為自己建立功業。  D

15‧「仲尼之嘆,蓋嘆魯也。」孔子之嘆乃因(A)魯國祭禮不完備,徒具外在儀式(B)魯國國政日非(C)魯君代行天子之事,僭越禮制(D)魯君未能禮遇賢人。  A

16‧「如有不由此者在執者去,眾以為殃。」所以(A)不能大同,則落入小康(B)不能小康,則變亂四起,兵連禍結(C)君子未有不謹於禮者(D)有權有勢的在位者不仁不義。  C

17‧有關大同,下列何者為非(A)政治:選賢與能(B)經濟: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心藏於己(C)社會: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D)國防:城郭溝池以為固。  D

18‧「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意謂(A)王位傳賢,城池固若金湯(B)君位世襲,以城郭溝池鞏固政權(C)政治天下為公,國防固若金湯(D)國君以禮治天下,德政遍及四方(E)諸侯爵位世襲至千古而無人改易。  B

19‧孔子在談小康之世文中,指出三代是以什麼為政治社會的規範(A)家天下(B)私有財產(C)家庭教育(D)禮義制度(E)嚴刑峻法。  D

20‧「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意謂(A)雖未親自參與三代之英之治天下,然心嚮往之(B)未親見古聖王之治,因此治國力不從心(C)大同之治,雖未親見,可是聖王卻正施行著(D)大同、小康之治,雖未親見,然由古籍中的記載可知。  D

21‧「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意謂(A)賢者能者,人人得選而為天下天子(B)選賢者能者以諫爭天子的缺失(C)人人均可為天子,並得選舉賢者能者,以為輔佐(D)惟有才俊治國,天下才能太平。  A

22‧「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意謂(A)人人兼愛,居仁由義(B)人人推恩,使天下為一家(C)人人以事親育子為主(D)使人人皆尊其親,皆得愛其子。  B

23‧「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老有所終」意謂(A)老年人都有安葬之所(B)不使老者死於溝壑(C)老者頤養天年,皆有送終之人(D)老者皆得終養,安享天年。  D

24‧「幼有所長」意謂(A)幼者皆能胸懷遠志(B)幼者皆得自然發育(C)幼者皆獲教養以成人(D)幼者皆有成長之環境。  C

25‧「男有分,女有歸。」意謂(A)男女授受不親(B)嚴設禮防以免生事(C)男子能守分,女子有歸宿(D)男子有職業,女子有歸宿。  D

26‧「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意謂(A)暴力不可出自己身,更不可逞之以圖利自己(B)努力豈可不發揮出來,但不可壟斷所有利益(C)人盡其才,獻身社會(D)人生當以服務為目的,處處造福國家與民族。  C

27‧「謀閉而以興,盜竊亂賊而不作。」「謀閉而不興」意謂(A)竭盡心力,以防盜賊發生(B)詐謀未能得逞,盜賊不敢為非(C)刑罰嚴峻,惡人不敢為非作歹(D)姦謀止塞而不發生。  D

28‧「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天下為家」意謂(A)以天下人為一家(B)將天下建立一家庭倫理組織(C)天子視天下臣民如一家人(D)天子以天下為一家之私產。  D

29‧「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貨力為己」意謂(A)壟斷財貨資源,坐其奇贏(B)財貨滋生之利,遠超個人所得(C)財貨藏於己身,出力為了增加生產(D)財貨藏於己身,出力為一己之享受。  D

30‧「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以立田里」意謂(A)釐訂田地之界域(B)建立田地之制度(C)畫分田界,繁榮農村(D)開墾田地,建築房屋。  D

31‧「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著有過」意謂(A)嚴斥其過惡(B)以刑罰懲處其過惡(C)疾言厲辭其過惡,使知悔改(D)以禮明示其罪過,使知警愓。  D

32‧「如有不由此者,在執者去,眾以為殃。」意謂(A)如有不依仁德行事者,即使是國君,也將被放逐,因為他為非作歹,殘害人民(B)不依禮法行事者,即使是在位的人,也將被誅殺,因為眾人以為上天必降災禍(C)不依禮而行者,必視眾人為罪魁禍殃,因此必為人民所罷黜(D)如不由禮而行,縱然是在位者,亦必被罷黜,因民眾視之為禍殃。  D

乙‧多重選擇題

1‧「王師北指,鳳集河清,是吾儕可以□□歸隱之時矣!」缺空的詞語可以是(A)喟然(B)晏然(C)油然(D)安然(E)怏然。  BD

2‧禮記(A)十三經之一,為儒家之重要典籍(B)由戴德編訂成書,故又名大戴記(C)其內容多記禮樂器物、生活儀節等(D)禮運大同章是我國最高之政治理想(E)三民主義的理想社會,就是以大同思想為藍本。  ACDE

3‧禮記(A)乃荀子及其弟子後學所記(B)西漢博士戴聖編訂成書,故亦名小戴記(C)與詩、書、樂、春秋合稱五經(D)專記日常生活儀節(E)有鄭玄注。  BE

4‧十三經(A)三傳是指春秋左氏傳、公羊傳、韓詩外傳(B)儀禮記古代禮儀(C)周禮記古代理想官制(D)禮記禮運大同章為儒家政治思想的極致(E)爾雅亦為十三經之一,是中國早期的字書。  BCDE

5‧下列陳述,何者正確?(A)十三經中的「禮記」,是戴聖所傳的「小戴禮」(B)呂氏春秋、世說新語均為集門下客所共撰之書(C)詩經在漢代有齊、魯、韓、毛四家(D)陶淵明又稱靖節先生,顧炎武又稱亭林先生,袁枚又稱隨園先生(E)唐傳奇、明清傳奇皆屬小說體裁。  ABCD

6‧大同與小康(A)本文選自禮記禮運(B)小戴禮記為西漢戴聖所編訂,東漢鄭玄為之注(C)「選賢與能」之「與」字,古與「舉」字通(D)「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此屬小康之治(E)「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乃孔子自謙其才德不及三代之菁英。  ABCD

7‧「在上位者為政治民要能□□□□才能化民成俗,蔚為和諧清明之社會風氣。」缺空的詞語可以是(A)折衝樽俎(B)刑仁講讓(C)講信修睦(D)尊賢使能(E)道德齊禮。  BCDE

8‧下列解釋,何者為正確(A)「刑仁講讓」之「刑」,型也(B)「由此其選」之「選」,擇也(C)「與於蜡賓」之「與」,參與(D)「選賢與能」之「與」,從也(E)「貨惡其棄於地也」之「惡」,不欲。  ACE

9‧下列成語解釋,何者為正確(A)謀閉不興:陰謀詭詐阻止不了(B)示民有常:昭示人民遵守常法(C)刑仁講讓:以仁德為典型,並講求禮讓(D)選賢與能:選舉賢能(E)大人世及:禪讓制度。  BCD

10‧下列成語解釋,何者為正確(A)與於蜡賓:參與蜡祭,而為助祭之賓(B)講信修睦:講求信用,敦修和睦(C)以功為己:在位者尊崇勇、智,使其為己建立功業(D)由此其選:從這裏產生的(E)喟然而歎:大為驚歎。  ABC

11‧下列解釋,何者為正確(A)「喟然而歎」之「喟然」,傷心貌(B)「謀閉不興」之「不興」,不起(C)「兄弟」與「同根」同義(D)「大人世及以為禮」之「大人」,在位者(E)「城郭溝池」之「溝池」,疆域。  BCD

12‧下列解釋,何者為正確(A)「在埶」指在位者(B)「小康」之「康」,安也(C)「女有歸」之「歸」,女子出嫁(D)「丘未之逮也」之「逮」,至也(E)「而有志焉」之「志」,書籍。  ABC

13‧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貨惡其棄於地也」意謂資源不可棄於地,當努力開發,與人共享(B)「貨力為己」意謂世間之財貨藏於己身,出力之目的,在為一己之享受(C)「以立田里」意指畫分田地界域(E)「謀用是作」意指詐謀不會產生。  ABC

14‧下列敘述,何者為正確(A)「出遊於觀之上」意謂到宮門雙闕附近走走(B)「大道之行也」意謂夏、商、周英明君主當政的時期(C)「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意謂窮獨之民,各得其所(D)「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意謂鞏固國防,制定綱紀(E)「以著其義,以考其信」係以道德為之。  ACD

15‧下列引號中的字,作動詞使用的是(A)齊侯以晏子之「觴」而觴桓子(B)吾尚未有子,汝當以同姓為吾後。吾上書太夫人,「譜」汝諸孫中(C)礎潤而雨,徵諸溼也;「履」霜堅冰至,驗諸寒也(D)使史公「更」敝衣草履,背筐,手長鑱,為除不潔者(E)「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BCD

16‧下列文句,經過調整後,何者意義不變(A)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吾不復見周公久矣(B)危疑正所以明誠─明誠正所以危疑(C)焚膏油以繼晷─以繼晷焚膏油(D)造物者之無盡藏─無盡藏之造物者(E)大人世及以為禮─大人以世及為禮。  AE

17‧大同與小康(A)選自禮記禮運篇,為論說文(B)乃孔子答子夏之問,暢述大同、小康之治(C)其中所言「天下為公」之大同世界,為儒家政治之最高理想(D)「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是「大同之世」的社會制度,「貨力為己」是「小康之世」的經濟制度(E)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是指「禮義」,「選」即「舉」也。  ACD

18‧下列「 」內之字,何者為動詞(A)以立田里,以「賢」勇知(B)「刑」仁講讓,示民有常(C)浩浩湯湯,「橫」無際涯(D)夏水「襄」陵,沿泝阻絕(E)順風而呼,聲非加矣也,而聞者「彰」。  ABD

19‧下列何組之「矜」字意同(A)「君子矜而不爭」、「不矜名節」(B)「虎口餘生亦自矜」、「矜寡孤獨」(C)「嘉善而矜不能」、「願陛下矜愍愚誠」(D)「其居於家,無所矜飾」、「猶蒙矜育」。  C

20‧下列五句並有「與」字,選出「與」字意義相同之文句(A)子行三軍,則誰「與」(B)迷途知反,往哲是「與」(C)「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D)昔者仲尼「與」於蜡賓(E)既以「與」人,己愈多。  BC

21‧下列五句並有「歸」字,選出「歸」字意義相同之文句(A)男有分,女有「歸」(B)微斯人,吾誰與「歸」(C)民之「歸」仁,猶水之就下(D)「歸」則籍蒿於地(E)「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  BC

22‧詞語異同(A)「選賢與能」與「舉直錯杜」均有舉用賢才之意(B)「貨力為己」與「大人世及」均指小康之治(C)「刑仁講讓」與「示民有常」均指以身作則(D)「在埶」與「肉食」均指在位(E)「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之「用是作」與「由此起」互文。  ABDE

23‧詞語異同(A)「天下為家」與「天下一家」均指天下人和睦相處,有如一家人(B)「喟然而嘆」與「撫心太息」均指歎氣(C)「矜寡孤獨」與「甇甇獨立」均指孤苦(D)「謀閉不興」與「政通人和」均指清平之世(E)「城郭溝池」與「湯池百步」均指建築雄偉。  BCD

24‧詞語異同(A)「篳路藍縷」、「艱難險巇」及「荊天棘地」均可用以描寫創業之艱難(B)「叱叱風雲」、「馮虛御風」均可用以形容威武之氣概(C)「天下為鳥鴉一般黑」、「東山老虎要吃人,西山老虎也要吃人」及「滔滔者皆是也」可以表同一意念(D)「郢書燕說」、「郭公夏五」並指穿鑿附會之說(E)「抑揚頓挫」、「旋蟄旋動」同狀音調之起伏。  C

25‧下列成語,何者可用來形容「選舉賢能」(A)皮裏陽秋(B)揠曲助長(C)膠柱鼓瑟(D)玉尺量才(E)選賢與能。  DE

26‧下列成語,何者可用來形容「循序漸進」(A)故步自封(B)盈科後進(C)按部就班(D)披沙簡金(E)激濁揚清。  BC

27‧下列成語,何者可用來形容「手足情深」(A)灼艾分痛(B)姜肱大被(C)兄友弟恭(D)充閭之慶(E)元元之民。  ABC

28‧下列那一組是同義詞(A)「城郭溝池」與「高牆深池」(B)「循序漸進」與「盈科後進」(C)「民胞物與」與「仁民愛物」(D)「喟然而歎」與「撫心太息」(E)「謀用是作」與「詐偽叢生」。  ABCDE

29‧下列那一組詞義相反(A)「貨力為己」與「天下為公」(B)「喟然而歎」與「歡天喜地」(C)「震古鑠今」與「懷瑾握瑜」(D)「扣人心弦」與「平淡無奇」(E)「死灰復燃」與「捲土重來」。  ABD

30‧下列那一組詞義相反(A)「乳臭未乾」與「年少無知」(B)「何足掛齒」與「覆載之恩」(C)「講信修睦」與「爾虞我詐」(D)「講信修睦」與「兵刃相向」(E)「味如嚼蠟」與「倒吃甘蔗」。  BCDE

31‧就下列成語中選出正確無誤者(A)謀閉不興(B)選賢以能(C)矜寡孤獨(D)蹙額太息(E)貨力為己。  ACDE

32‧就下列成語中選出正確無誤者(A)拊裨興歎(B)循序漸進(C)城郭溝池(D)講信修睦(E)陳善閉邪。  BCDE

33‧就下列成語中選出正確無誤者(A)億城金載(B)豐取刻與(C)民胞物與(D)井然有序(E)休戚以共。  BCD

34‧詞語異同(A)「矩度」與「圭臬」均指規矩(B)「同根」與「所生」均指兄弟(C)「在埶」與「肉食」均指當官(D)「不興」與「不作」均指不會發生(E)「喟然」與「欷歔」均指歎息。  ACDE

35‧詞語異同(A)「昔者」與「向者」均指以前(B)「世及」與「世襲」均指父子或兄弟相傳君位(C)「大人」與「黔黎」均指人民(D)「六合」與「八荒」均指天下(E)「不獨」與「非特」均指不只之意。  ABDE

36‧下列那一組是同義詞(A)「友于」與「所生」(B)「喬梓」與「伉儷」(C)「門生」與「受業」(D)「宮觀」與「象魏」(E)「天子」與「縣官」。  CDE

37‧下列詞語,何者可用來形容「不會發生」(A)不驚(B)不作(C)不起(D)不特(E)不生。  BCE

38‧下列詞語,何者可用來形容「在位」之意(A)肉食(B)黔首(C)當路(D)在埶(E)在場。  ACD

39‧下列那一組詞硿相反(A)︱混二—與︱四封—(B)︱城郭—與︱溝池—(C)︱微獨—與︱不冊—(D)︱外戶—與︱閨門—(E)︱兢業—與︱簇簇—。  BD

40‧下列那一組詞義相反(A)「天下」與「六合」(B)「在埶」與「在野」(C)「茂齒」與「壯年」(D)「熏熏」與「和悅」(E)「湯鑊」與「刑具」。  B

41‧禮記(A)西漢戴聖所撰,為十三經之一(B)在漢代認為是附於儀禮的記(C)唐孔穎達作五經正義,禮取小戴記(D)其內容包括禮樂器物、生活儀節、政治制度等,大學、中庸原皆為禮記的一篇(E)今十三經注疏中,為漢鄭玄注,唐孔潁達疏。  BCDE

42‧禮記(A)禮運篇所言「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為儒家政治之最高理想(B)中庸亦為禮記之一篇,程子以為乃初學入德之門,古人為學次第之書(C)禮記計含周禮、儀禮、士禮三部分(D)有大小戴禮記,其中戴德傳記八十五篇,戴聖傳記四十九篇(E)鄭玄精於三禮,因有鄭學即禮學之稱。  ADE

43‧大同與小康(A)小戴禮記為孔子弟子及其後學所記(B)內容並敘大同與小康,而將重點放在大同的鋪敘之上(C)「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意謂未能趕上盛世,卻心嚮往之(D)「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意指天下世襲,屬於一家之私產(E)「由此其選也」意謂以大同治國之聖王。  ABD

44‧大同與小康(A)均見於禮記禮運篇(B)大同天下為公,小康天下為家(C)大同世界乃儒家政治的最高理想(D)「大小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是小康的社會制度(E)孔子以為他所處的時代雖未及大同,但可算是小康境界。  ABC

45‧小戴禮記、大同與小康(A)書為西漢戴聖編訂,凡四十九篇(B)文為論說文,選自禮記檀弓(C)「禮義以為紀」屬大同之治(D)文中「仲尼之嘆」,歎其君臣征利,不能依禮行事(E)朱熹曾為小戴禮記作注。  A

46‧禮記、儀禮比較(A)儀禮十八篇,禮記四十九篇(B)儀禮記載禮儀規範,禮記或言哲理,或論政治(C)同為鄭玄所注(D)儀禮本有古文,但已亡佚(E)禮記原本附屬於儀禮。  BCDE

47‧大小戴禮記比較(A)大戴係指戴德,小戴係指戴聖(B)大戴八十五篇,小戴四十九篇(C)小戴立於學官(D)大戴今有北周盧辯注,小戴今有漢鄭玄注(E)大小戴禮均採漢人禮說以成篇。  ABCDE

48‧下列典籍的敘述,何者正確(A)詩經內容,包括民間歌謠、士大夫作品、祭祀時頌贊的樂歌(B)呂氏春秋在漢書藝文志列為雜家(C)小戴禮記為我國人格教育的重要典籍(D)天工開物卷為我國明代的農工科學名著(E)典論論文開我國文學史的先河。  ABCD

49‧孟子一書(A)唐人列為十三經之一(B)其內容皆孟軻手記(C)其中有闢楊、墨之議論(D)注以趙歧章句、朱熹集注、焦循正義為最重要(E)其政治思想,主「以力假仁」。  CD

50‧句法與修辭(A)大同與小康一文,分述大同、小康兩種政治制度(B)「貨力為己」為小康社會(C)「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為大同社會(D)「不獨親其親」句中之上「親」字,用法屬於轉品格(E)本文係籍對話開啟全文。  ABCDE

51‧章法與修辭(A)大同與小康一文採用側重之法,故於「大同」之上分量較重(B)靈丘丈人一文係為寓言體,但可視為家訓名作(C)馮諼客孟嘗君一文,以「視吾家所寡有者」為全文的伏筆(D)自述一文,係敘其自幼至長、自長至老之事(E)李白長干行以時間為經,以事情為緯,以第一人稱口吻敘其聚離盼歸的情形。  ACE

52‧大同社會與小康社會,下列所述何項正確(A)就政治言:大同社會是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B)就政治言:小康社會是天下為家,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C)小康社會是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謀用是作,兵由此起;大同社會是老安少懷,各遂其生,謀閉不興(D)小康社會之經濟制度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人盡其材,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E)大同社會之經濟制度是貨力為己。  AB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394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